建设“开放型、内涵式、可持续”的教育现代化城区
2013-04-29刘东秀宋立文
刘东秀 宋立文
:黄局长,您好。杭州市下城区自2008年成为全国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来,探索出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位均衡 轻负高质”的下城模式。请您介绍下这一模式的具体内涵。
黄伟: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主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下城模式中的“高位均衡”,是指着力打造优质的、特色的、多样的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的效益、效能,努力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三更”,即“更均衡、更公平、更充裕”。“更均衡”是指降低择校度,普遍提升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充分而优质的教育;“更公平”是指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满足感,张扬学生的个性,把时间和空间归还给学生,力求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快乐的学校生活;“更充裕”是指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形成覆盖面更广、水平更高的学习型社会,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为了落实“高位均衡”的发展理念和目标,下城区积极探索出多种方法和路径,包括形成再生性集团化发展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打造现代化信息平台、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权益,等等。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之间存在辩证关系。同样,“高位均衡”和“轻负高质”之间也存在辩证关系。“高位均衡”既是教育发展的目的,也是实现高质量、高品位教育的手段。“轻负高质”的教育是一种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轻负担、高质量为显性特征的教育形态。“轻负”不等于没有负担,而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减轻不必要的负担,留给学生适当的自主安排时间,为他们创设合理的活动空间。“高质”不等于考试分数高,而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个性特长积极主动发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下城教育以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以健全评价体系为动力,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机制设计,探索出了一种“高位均衡 轻负高质”的发展模式。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是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作为下城区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一个常被人们提到的关键词是“教育学术之区”,其背后有何深意?
黄伟:2008年2月,下城区出台《推进“教育学术之区”项目行动方案》,全面启动“教育学术之区”建设。数年来,教育学术在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中充分发挥了“助推器”作用,可以说,学术引领并滋养了下城教育,使下城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回顾这几年“教育学术之区”建设,有三个方面的体会很深。
一是须坚持理念为先。教育理念是教育软实力的“内核”,是教育事业前进的导航标。理念决定着观念,观念决定着行为。近年来,正因为有“教育生态”的指导,才使我们的教育更关注生命,更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因为“全纳教育”的指导,才有了100%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权益保障;因为“开放教育”和“国际视野”的指导,才有了小班化教育、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等品牌。
二是须坚持规律为要。只有掌握了规律,并自觉地按规律办教育,才可能实现持续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把握教育规律。我们探索区域教育理论、建设综合改革实验区、打造生态课堂,目的就是为了探寻教育规律,从而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是须坚持发展为本。我们推进“教育学术之区”建设,始终坚持教育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结合、与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下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就是强调教科研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发挥教育学术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价值。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杭州市下城区将今年确定为“教育质量建设年”。请问,下城区将如何发挥德育在提升全区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呢?
黄伟: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命线。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和衡量标准是不一样的。在《质量建设年实施方案》中,我们提出要坚持“人本的、全面的、均衡的和持续发展的”质量观,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所需要的一切,包括知识、品德、身体、心理等。我们强调,学校的教育质量最终要落到学生身上,落到学生发展上面。
在学生发展方面我们至少应当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学习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今天学生从教科书上和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其中一部分知识还将在未来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过时。因此,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探求未知的热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触类旁通的科学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二是生命力。我们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小学生也好,中学生也好,都处于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生长阶段,如果他们的生命活力在这个阶段得不到尊重、得不到滋养、得不到发展,那么他们就不仅失去灿烂鲜活的童年和少年,而且很有可能在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三是生活力。这里指的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今日学子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需要掌握某种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更需要掌握社会行为技能,包括适应环境、自我调控、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如果学校教育不能在这些方面为他们奠定基础,那么我们就将失去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
我们把德育作为提升学生上述三种“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注重发挥德育在积淀学校文化方面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通过学校个性化的文化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于无形中引领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让师生焕发生命成长的活力,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好的教育”必然要有“好的教师”。您也曾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理,学生如果遇到一个好老师,也会影响到他的一生。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在培养智慧型教师方面,杭州市下城区有哪些思考和举措?
黄伟: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成果;二是树立新的价值观;三是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在我看来,一所学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最为重要。
学生的培养与开发要靠教师,教师的培养与开发要靠学校。然而,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的成长不可忽视智慧的生成。我认为,教师的智慧应该包括三个基本元素。一是原点。这个原点是爱心。2012年,在下城区教育局组织的“智慧教师行动标准大家谈”活动中,浙江大学刘力教授疾呼“现在教育没有孩子,只有学生!”在场的学生,也直言他们不在乎老师学识有多么渊博,而是希望老师能读懂他们,并且和他们对话。没有对孩子成长需求的关切,智慧教师就脱离了地气。二是磁场。教师的磁场是由气质决定的。气质无形,但它的组成却是有形的,比如学识、见地,还有观察、倾听和对话的能力等。通过磁场释放出正能量,教师才能得到孩子的追随,才能把孩子吸引到对某一门学科的探究中来。三是张力。为了所有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聚集在一起学习宽容、学习理解、学习一视同仁、学习因材施教、学习以理服人、学习以情动人。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以小智慧产生大智慧,以个人智慧产生集体智慧,提升教师的育人张力。
2012年底,下城区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1+4”教育政策,其中就包括“‘双十百千智慧教师梯度培养实施方案”。我们提出,要把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打造成下城教育的“慧谷”,科学制订下城区智慧教师行动标准,并加强智慧教师行动研究,及时征集、整理、分享智慧教师行动案例,以名师好课堂、学术大讲堂、课改在线、《下城研训》等为载体,积极开展智慧教师教育教学展示活动。同时,我们正着力打造20个高端的“名师智慧空间站”,以“工作室”的方式开展教师的培训、培养活动,建设有活力、有特色、有实效的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委员会在各地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究其实效却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家长委员会还停留在学校主导,为学校服务的松散型组织形式,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请问,杭州市下城区的家委会建设情况如何?有哪些经验可以一同分享?
黄伟:家长委员会是学校开放办学、接受社会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2012年,下城区教育局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家委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工作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制度层面积极推进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不但重视家长委员会建设,也探索出了不少创新举措。
例如,东新实验幼托园制定了《东新幼家长委员会章程》,成立了园级、年级组、班级三级家委会管理网络,较好地发挥了联系功能、家长自我教育功能、学校管理功能、学校评价功能、资源整合功能以及宣传、缓冲功能;大成实验学校健全的家长委员会组织从班级到学校,涵盖全体家长,从生活保障到教育研究,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营造了尊重、信任、合作的家校互动氛围。在家长委员会的努力下,该校还推出了一年一度的“家长节”活动。
今年,为更好地接受社会民主监督,我们又成立了教育局层面的公众教育督导团,由学生家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工作者、政法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教师等组成,重点督评中小学规范办学“五项修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校安保管理、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课程设置)方面的成效与问题。此外,区教育局还通过多种途径公布公众教育督导团督评结果,并将结果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及中小学绩效管理考核。我们相信,公众教育督导团的成立和运行,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的开放度。
:今年的5月16日,杭州市下城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首轮合作即将到期。对于下城教育未来的发展,您又是如何规划的呢?
黄伟:我们在认真梳理和总结下城教育过去十年跨越式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明确了201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实干促实效、以精细促精致、以优质促优势”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以“高位均衡、育人为本、师生幸福、人民满意”为指向的“开放型、内涵式、可持续”的教育现代化城区。
以实干促实效。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城精神倡导的是“开拓创新,克难攻坚,干一件成一件”。下城教育也要围绕中心,找准重点,破解难题,要一以贯之,一鼓作气,一干到底,把事业做起、做大、做强。
以精细促精致。在教育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的今天,下城教育要做的不单是增量,更在于提质。要静下心来把品牌做得更精致,把管理做得更精细,把队伍锻炼的更精干,只有静心才能成就“精典”。
以优质促优势。优势是能比照的,优势要通过显性与隐性的呈现,通过主观与客观的评价以及特殊与普遍的反映予以证明。优势以优质为基础,优质又能促成新优势的形成。
孩子到学校是来学习未来成功与幸福人生的智慧的,这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会追求更有活力的下城教育、更具人本的下城教育,更为社会认同的下城教育。我们将再度启动教育改革,充分解放学校的生产力,激发教师、校长的创造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力、生命力和生活力。下城实验区成立以来,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采用专家驻点的方式,围绕区域教育发展模式和路径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力地推动了下城教育的发展。当前,下城教育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化院区合作,强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战略导向、专业引领、平台搭建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推动下城教育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教育现代化和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