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前道德失范归因及对策
2013-04-29黄小维
【摘 要】当前,道德失范现象不管是生产领域还是其它领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较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要消除道德失范现象,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才能使人们生活在安宁、祥和和富足之中。
【关键词】道德失范;表现;原因;对策
“中国社会病得不轻!”看到《参考消息》刊登的外媒对我们的评价,真是令人感到既惊讶又汗颜难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富裕强大了,这无可辩驳,难道道德上的“东亚病夫”向我们走来了吗?“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毫不讳言地指出。
所谓“道德失范”英文对照[1]:moral abnormality; moral disorder; disordered moral
(一)“道德失范”在工具书中的解释
在工具书中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道德失范表征出社会精神层面的某种危机和剧烈冲突,它常常是社会急剧变革或转型时期的产物。
(二)“道德失范”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道德失范,是指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冲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2、所谓道德失范,就是指在道德领域的一些准则或规范,已经不能够通过社会的舆论压力或人们的内心确信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人们行为。
3、道德失范,也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一、道德失范的表现
道德失范在生产经营领域似乎表现得最为突出。从冠生园陈馅月饼到鸳鸯林敌敌畏火腿肠到空壳奶粉到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等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后果越来越可怕。一些生产经营者为了牟取暴利,置公众生命健康于不顾,在产品中肆意添加各种有害化学添加剂,或是采取其它非法生产加工手段。“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温家宝总理痛心疾首地斥责这些行业道德败类。
据中国文明网调查报告,[2]在“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系列报道期间,记者共进行7次问卷调查,受访人数达300余人。合并同类项后,记者从中梳理归纳出7类被公众认为最痛恨的道德失范行为:一是人心冷漠,见死不救,关注指数100%,痛恨指数:99%;二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关注指数95%,痛恨指数100%;三是医患矛盾,关注指数90%,痛恨指数80%;四是不孝顺父母,关注指数85%,痛恨指数90%;五是利用他人善良骗取钱财,关注指数85%,痛恨指数70%;六是公民缺少文明意识,关注指数80%,痛恨指数70%;七是当“小三”傍大款傍富婆,关注指数75%,痛恨指数70%。
二、形成道德失范归因
1、市场经济发展归因。长久以来,一些领域和地方在市场经济“效率至上”追求的引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下,对社会责任和对消费者的责任规导不力;在强调权利的时候,对义务和责任以及对权利使用的制约强调不够,以至出现了种种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现象。“片面的强调结果论是造成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湖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张传有教授指出。
2、理论文化影响归因。弗洛姆说:“19世纪的问题是皇帝死了”,他批判现代西方物质主义文化使人沦落成一种物欲动物。诞生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在其发展进程会自发助长商业文化,而商业文化又易导向消费主义、奢华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如果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理论文化留有市场,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明确,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观念心态就会出现道德淡漠甚至缺德行为取向。而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引人沉迷于物质享受和物质攫取的同时,会失落人的精神家园,在物欲追逐中遗忘或迷失人生意义和价格尊严。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风气。
3、民众素养与社会舆论归因。至改革开放以来,公众的精神文明和国民素养都得到了提高,但整体看,素质参差不齐也是明显的事实。一些人唯利是图在做缺德事,而社会在弘扬道德的同时,一些质疑道德、排斥道德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事实上,许多对善举、良知行为的无意或恶意的质疑,已成社会舆论中一种负面能量。做好事反被嘲笑或质疑的后果,会使人们对选择行为心存疑虑,种种质疑还会引导公众对良知的更多“不信”,生成道德失望和坏事归因的思维逻辑。
除以上原因外,诸如:丢失中国五千年积累的道德传承;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不知道道德是生命根本基因;没建立道德教育长效机制;人文环境受到破坏;道德只浮在表面形式宣传,没落实到实处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三、应对道德失范之策
第一,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通过法制的强制性和制度性的权威性来促进社会公德向好的方向发展。应该承认,人的道德水平各不相同,道德教育也并非万能,社会舆论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起作用,当人们对社会公德教育还不理解,遵守社会公德还不自觉时,就必须制定一些行政的或经济的制度甚至法律的手段,它是一种约束机制,是对弱自律性行为的很好约束,同时又是对善行者的激励。
第二,创新道德教育形式。教育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塑造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环节。教育应该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把社会公德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平民化、有趣化。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各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教育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引导教育群众分清是非、辨别善恶。在这过程中,我们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由他律转为自律,通过正确行为的不断重复、反复强化以及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执行规范就会达到自觉的境界,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
第三,充分发挥媒体作用。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中新闻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教育和监督功能,利用传媒信度和效率高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德规范深人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升华人心、扶正祛邪、弘扬正气。
第四,强化正确的伦理观念教育。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不利于正确的社会公德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把那些正确的伦理观念,以各种形式向社会成员进行渗透,让这些观念在成员思想中扎根,不再像过去那样,“独亲其亲”,而变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才能避免道德失范现象,人民才能生活在安宁、祥和和富足之中。
【参考文献】
[1] ICIBA汉语站.汉语词典.词条解释
[2] 中国文明网.公众最痛恨的七大道德失范现象[Z].2011-11-17.
作者简介:黄小维(1980.10-),男,汉族,重庆万州人,重庆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重庆市万州区小周初级中学校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