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探究
2013-04-29傅春珠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在新的历史发展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解决对策。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群众文化得到了人们普遍重视。群众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要根据群众文化发展的规律与特征,运用科学的办法,保证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使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得到满足,这对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保证文化的发展繁荣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家主导文化逐步减少
目前我国城镇的文化馆和文化站,主要担负着群众文化的建设责任,工作方法就是利用针对人民群众的各种服务形式,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最后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但现在存在的现状是,各级文化馆和文化站发展速度过慢,以至于国家主导文化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具体表现有: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越来越少,由于当前社会制度问题,一些文化馆与文化精简了一部分工作人员,致使一些精通群众文化业务的人员下岗;群众文化形式往往只局限在城镇地区与一些主要节日出现,但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所以群众文化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在农村得到应有的发挥;再就是群众文化形式单一,不能吸引群众前来,表演现场只有演员,没有观众,组织活动难于开展。
2、大众文化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迎合群众口味的大众文化,但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由于大众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所以人们很快接受了这种文化形式;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一些改变,传统文化活动大量减少,出现了一些新型文化形式;科技的发展,网络游戏的盛行,赌博风气的流行,以及在一些营业场所出现低级趣味的现象等。有关传统文化只在农村的婚礼或葬礼上才能看到,由于大众文化的迅速普及,使人们的欣赏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民族文化受到了很大程度地排挤;当前青年人根本不学习传统文化,导致从事传统文化工作的人员大量减少。
3、群众文化服务方式不能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
第一,农村的群众文化组织,也就是文化馆和文化站在建国初期发挥了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现在往往只集中在城镇地区,它们只针对于城镇的工作人员和城镇的居民,不能深入到广大的农村,而我国的大量人口却集中在农村。第二,群众文化形式单调、死板,不能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生活方式。第三,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往来于城市与农村,提高了自身文化层次。但目前群众文化组织依然沿用传统的服务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与创新,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相适应。
二、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策略分析
1、加强文化空间的建设
目前群众文化空间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集中在城市和乡镇的群众文化机构,主要有文化馆和文化站的设备、场地、农村的文化活动场地等,再就是一些单位的工会、团组织、妇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第二种指的是主要存在于农村的,有着民族意味的各种庆典仪式,这种文化空间发展前景不大。现在应重点建设第一种文化空间,从目前情况来分析,群众文化正处于建设时期。而第二种文化空间,如婚礼和葬礼的文化、农村节日庆祝仪式等,不具备发展的条件,处于解散的境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文化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创新,出现了农村和城镇的婚庆公司、农村的各种礼仪乐队等新的文化形式,重新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应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造新型文化空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需要。
2、重视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创新
文化的发展也需要时时的创新,群众文化如要获得稳定地发展,就必须寻求内容和表现方式的创新。与此同时,国家主导文化也应发挥其导向作用,保证群众文化健康发展,首先应使主导文化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工作方法是应使群众文化符合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重视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创新,可以吸收大众文化的营销策略,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展现形式。民间文化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进行创新性发展,在进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保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要保证民族文化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利用各种方法手段,使国家主导文化与吸引群众眼球的大众文化具备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充分发挥主导文化的导向作用与大众文化的吸引力作用,使这些优势得到整合,保证民族民间文化的创新发展。
3、协调城乡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方法
第一,关于文化基础设备的建设,要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政府对农村的文化设备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证城市与农村的文化设备均衡发展。落实此项政策,主要工作目标应该是农村的文化基础设备的建设。
第二,充分发挥送戏进城与送戏下乡的作用。在送戏下乡的工作方法上,改变以前的工作方式,重点放在农村专业人员的培训方面,给农村培养一批文化业务骨干,从而给农村文化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送戏进城方面,要鼓励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演出队到城市去,给城市居民带去具有浓重乡土气息的群众文化,有利于增进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通过积极运用农村文化骨干的培养与农村、城市文化的有效交流形式,可以有力促进农村文化的协调发展。
4、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由于我国积极推进民族政策,促进了各少数民族的健康发展。当前民族文化主要包括汉族文化和各个少数民族文化。依据国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可以看出,有许多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已无法识别其到底应该归于哪一个民族。因此应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不同地区的相同民族所具有的民族文化予以重组,突破地区限制;重新整合新型民族文化,使其得到创新性发展,最终成为具备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
三、结语
群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在当前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十八大精神为导向,大力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水平,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局面。掌握群众文化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制订有利于群众文化发展的制度措施,保证群众文化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艳.浅议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J].群文天地,2012(02).
[2]李雪莹.新时期下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新思考[J].大舞台,2012(02).
[3]赵娜.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作者简介:傅春珠(1959.02—),女,浙江遂昌人,现在遂昌县濂竹乡政府工作,助理管员,研究方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