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淮南子》修身思想
2013-04-29李旻
【摘 要】本文的写作主要是围绕最核心的“道”,来展开其修身之道。从道出发,从人性,道论,德论等领域来具体阐述《淮南子》的修身思想。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是内涵丰富而哲理深刻的文化,它以人性理论作为修身的思想基础,以道德的修养作为修身的基本模式,以“性合于道”的精神境界作为修身的理想追求,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修身文化体系。
【关键词】《淮南子》;修身;思想
一、修身思想基础——人性论
中国传统修身文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就是人性理论。《淮南子》认为‘道的宇宙本原性和本体性是道自然而然具备的,“道”是实有的存在,道化生万物,万物以道为本体,道是万物产生,变化,发展,消亡的内在规律,万物的本性也就是道,万物因道而生,人也一样,人由道生,人性就是道性。人性是人的本质,也就是道性在在人身上的流露,也同时是德在人身上的映射,是人性的本真含义。
1、人性虚静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人性清净的本质是道所赋予的,天赋予了人清净的本性,是指自然道德在人身上的映射体现为人清静的本质属性。人达到了其清静的本性,便是达到了道的极致。《淮南子》将道性落实于人,所界定的人性以静为根本特征而且主要以虚释静,所以《淮南子》论述的人性特征概括为人性虚静。人性天生清静,静指的是安静而无躁动的状态。而净指的是纯净,无杂染,性质的单纯纯净。清净说明了人性的纯粹质朴、单一纯洁的性质。“静漠恬澹”,说的是对外物的不关心,不为外物所动。恬淡表明了人性的无思无欲,自成独立的性质。而恬淡亦因人性的清净和清静,所以恬淡性与人性的清净和清静性相应。人性是表现道性全体的自然道德在人身上的映射,其本身也是自性满足的。
2、心与性关系
《淮南子》中,心是人身主宰的含义,人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心为身之本,心为人之本。所以从修身到治国,必须先立其本,就是返性。性也是人生之本,人所反性必须与心合。人心愉而不伪,心的本然是快乐的,没有诈伪之心就可回归心本然的愉乐。人心显现人性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人心通过自我修养与接受圣人教化相结合的两条途径实现的。在道的自然作用下人有三等,圣人是上等人,中等人即普通人众人,下等人是沉湎于恶习的人。人的自我修养的实质是悟道,心与道相合,即“法修自然”。圣人属于上等人,自我修养的成就足可成为众人所师,受教化的应该是中等人,自我修养和教化作用是使人形成出遮蔽性的物质才能,以致发现和回归本性。
二、修身的模式——道德论
“道”是《淮南子》中最高的范畴,它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它既是世界的本体又是世界的本源,具有本体论和生成论两方面的涵义《淮南子》修身论是建立在道论之上的。人的本质是道,从人的本性考虑,论及修养,当然需要依道而行,知道、悟道、体道、与道合。体道并与道合,这也是人本性的终极意义。
1、道论
《淮南子》秉承先秦道家思想认为世界的本体是道,道是世界的根源。道包裹天地、充盈四方、达于八极,无处不在;道没法度量它,存在于宇宙中但不知道究竟在那儿,凡事物,道无处不在。道是宇宙的根本,为万物所依而不取得什么。道以虚无为体,是无形的,是隐而不显,它是大而全、微而妙,因其大而全故只可意会难以言表。
《淮南子》修身的本质正是以道为体,通过知道、悟道、体道、修道而与道合,达到对生命本真的了悟,实现生命的价值。道在人身,依道而行,是最高的德性,使人喜乐。道离人不远,人可修道,修养到至德,则“至德乐矣”,令人快乐。人可得道。圣人来讲,最重要的在于得道,而不在于治理天下;至乐不在于富贵,而在于体道之乐。强调体道得道的追求与得道的快乐,而不是天下外物。所以圣人修身养性,平和其气情,保养身体,而逍遥于体道之乐中。得道的人可以全其身,全其身全的是形体和精神两方面,是整个人所有的内涵。使完善、使完美人的本质、价值和追求。对人的修养,需依道而行。所以人不可以与道争,人之奢欲不可胜过大道本性,人不可以自我放纵,这样才会彰显道之本来,才会事理通达。
2、德论
德由道而生,以道为本,与道互为表里,二者相即不离。道散而为德,德是由道散溢而来的。修德方可展现道,道以德而彰。无形之道分散内在于万物之中,成为物之所以形成为物的根源,这一内在于物中的道就是德。德与道是直接相通的,道是德之本,德是道的进一步分化与展现。德既存在于人个体中,能反映人的本质,因而可以诵讨个体的修养获得。道分化内在于物是物之德,分化内在于人则是人之德。这种人之德本于自然天道,乃人生而具有的天性。它充分体现了形上之道无形无象,虚静无为的特点;其实质内容是指人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特性。万物因道而生成化育,这是不可违逆的客观规律;人同样要以此为则,法修自然而不任意妄为。这就是人之德。人之德本于天道而内在于人,人要修德治身自当向内用功。体道即因顺自然天道,虚静无为。其具体要求就是要适情、辞欲。这样修身,人才能反其天性之德,与道合一,成为一个轻天下、细万物、齐生死、同变化的至德之人、无累之人。
道德一词,既可以分开说道与德,也可以当做一个词,道德是建立于人类社会之上。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那么他显然不存在社会道德。社会道德实质上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反映,体现了人在社会中应该具有的善的情感意志。社会道德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存在与发展,进而体现人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价值这样的心理满足。社会道德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一方面被动需求的解决社会矛盾。社会道德大行其道,无疑有益于人类社会,有助于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
三、修身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理想追求的民族,在中国古代,精神境界理论是关于向往高尚的精神追求、实现理想的人生境界的理论,《淮南子》修身的理想追求便是“性合于道”的真人境界。
道是《淮南子》中最高的范畴,它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它既是世界的本体又是世界的本源。道遣散而为德,德指的是道性,它是道的全体,德在人身上的映射为人性,人包含两方面的性质,本真的道性,也就是人性,人类的特性,也就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体现为社会道德,社会道德的内容有儒家的仁义思想落实于人事的层面上,表现为对人自身的认识、对治国的之道的探讨和重视道德建设等方面。中国传统修身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是以人为核心,把人看作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展开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链,使之处于不可分割地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之中。在现代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弘扬修身文化中关于和谐的优良传统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顾迁.淮南子[M].中华书局,2012.
[2]孙纪文.淮南子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5.
[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中华书局,2011.
[4]田野.淮南子修养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5]罗毓平.淮南子的哲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刘爱敏.道论微叹[D].山东大学,2003.
[7]王雪.淮南子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
作者简介:李旻(1986—),女,安徽淮南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11级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家与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