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出语文课的激情浓味来

2013-04-29韦强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情感教师教学

韦强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对人的精神领域起着熏陶浸染的作用。新课标提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淡化了陶冶学生情操,遏制了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应力求吃透文本,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元素;课堂上借助文本,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语言去传达属于自己的情感。

一、努力把准作者的情感

“情为文所系”,“言为心声”,诗歌也好,小说、散文也罢,文学作品的创作无一不是作者心境的自然流露,讲究的是真情实感,理解这一点,课文学习中的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有鉴于此,每教读新课时,我必定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代表作者思想灵魂的段落或句子进行仔细的品味,从而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经受美好情感的熏陶,领悟作品的内涵。

《沁园春·雪》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代表作品,它抒写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豪迈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词中有一个煽情点,就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教学时我重点围绕这一点睛之笔,结合时代背景,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豪情壮志:

1.作者是在什么境况下发出这一番感慨的?你能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2.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你觉得句中哪些词最能突出表达作者对革命的信心和豪迈之情?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究,学生很快弄清了词的意境,理解了作者的感情,他们的情感在教学中得到了尽情的迸发。

朱自清先生《背影》有这么一段话:“我看见他戴着黑色小布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体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两个“黑”字凝重压抑,暗示父亲有孝在身,回家奔丧;反复强调戴的和穿的都是“布”的,暗示着父亲老境颓唐、祸不单行的遭遇和家中光景的日趋惨淡,面对这些“我”的伤感就不言而喻了。而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两手的“攀”,两脚的“缩”,身子的“向左微倾”,则把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艰难形象描述出来。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跃然于纸上,而本已伤感的儿子又怎能不落泪呢?读到此处,我们不由得被父子的骨肉之情所打动,真切的触摸到“我”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握准教师自身的情感

新课标提出要珍视学生的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教师本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文本解读者。对教材,语文教师要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情感。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使教师在课堂上感情抑扬起伏,或奔腾似江水,浩浩荡荡而来;或舒缓如清流,细细静静地流着。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恰到好处。教师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唯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闻一多是“大勇的革命战士”。我用低沉有力的话语向他们讲述着闻一多的事迹:“当李公朴先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后,谁都知道,敌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闻一多。许多人都劝他躲一躲。可闻先生似乎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闻先生大义凛然地出现在特务们的面前,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愤怒的谴责他们的暴行。‘特务们,你们完了,快完了,快完了!你们看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我们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慷慨陈词,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以他的伟大的人格实践着‘威武不能屈。”这番饱蘸激情的叙述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高尚人格。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地体验、把握文中表现感情的情境、基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感染学生。

不但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情感冲动传给学生,让学生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缺乏个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不敢把自己在备课中的情感冲动和情感体验告诉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对文章做不投入情感的“鉴赏”,对文章大意做冷漠地复述,对文章的主题做冷漠地说明,对文章的写作艺术做冷漠地介绍,这样的“冷漠”教学必然使本来丰富无比、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要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从何谈起?

三、预见学生的情感

如果说要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是“知己”,那么把握教学和学生的情感就是“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备课时教师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时哪里会出现情感的“碰撞点”,或是信息,或是疑惑,或是愤怒。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风筝》中有一段关于“我”对弟弟实施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的文字,在备课时,估计学生读到这里会有多姿多彩的阅读体验。我设计了以下问题:1.分别从“我”和弟弟的不同角度概括这一幕。2.设想你就是文中的“我”,演说“我”的心情。3.假设你是弟弟,演说弟弟的心情。4.假如你仅是一个旁观者,你怎样看待“我”和弟弟?果然,这几个话题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而第四个问题辩论得最激烈;有人怒说哥哥以大欺小蛮横无理,哀弟弟懦弱胆怯却不反抗;有人持反对观点,说哥哥长兄如父,对弟弟是恨铁不成钢,担心弟弟玩物丧志,而弟弟是顺从哥哥的管教,也自认为做风筝是不正当的,甘心受罚。学生的发言紧扣文本,有的还动用老师课前关于介绍鲁迅的资料,学习热情高涨。此时,教师只需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的体会就能落实到实处。

教师还可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有一些素材适合表演:骗子的织布动作、老大臣的观察动作等。我请两位同学现场给全班表演,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研读的,所以,表演是成功的。在枯燥的说明文教学中,创设表演情景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核舟记》里可多设计空间位置,让学生自习课文。我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的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读课文后,相互讨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笑声中、表演中学习语文,达到预期的效果。

于漪说“情是教育的根”。教师若能将学生的请感调动起来,教学便成功了一半。运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我在教《乡愁》时,在孤寂忧郁的音乐声中逐次展现出四幅画面,伴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仿佛也如游子一般,产生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特定的场景:2001年“同一首歌”在台北与台湾同胞共度中秋佳节,朱军包含深情地朗读这首《乡愁》,那围在一张张圆桌旁的老人们,一个个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海峡两岸,咫尺无涯,有谁不日日夜夜渴望着祖国统一呢?此景此情,又怎能不让学生潸然泪下呢?

四、沟通多方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应该与教师、作家的情感是一致的,但不一致的时候也很多。这个时候教学的艺术表现在:在学生的情感与教师、作家不一致的情况下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当学生缺乏感受时,教师要调动各种激发手段,如饱含深情的朗读。有一位教师教《土地的誓言》,充分发挥其特长,用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声音配乐朗读,不待讲,学生心中悲愤之火已熊熊燃烧。一位教师教《我的信念》,借助多媒体截取《居里夫人》原版电影部分镜头,真实的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深切感受居里夫人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凭借着执著的信念,为提炼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体验他们不计报酬只求奉献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信念的内涵。

有很多文章存在着理解上的多面性,当学生片面理解时,教师要巧施方法,引其达到全面、正确的理解。如《故乡》的主题,《芦花荡》中老英雄对鬼子的冒险的报复行为,《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父亲的做法等等,每当教读这些课文时,我就适当地安排课堂辩论。

比如教学《孤独之旅》时,围绕杜雍和让处于求知黄金时期的儿子随其去荒僻恐怖的芦荡去放鸭的这一行为,是对还是不对这一问题,我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辩论。结果“我赞成”“我反对”的发言声在课堂上此起彼伏,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各不相让,唇枪舌剑,场面好不热烈。学生们的激情言论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演绎,课堂掌声不断,气氛十分活跃。

教出有激情浓味的语文课,是令人愉悦的,这份愉悦就像肥沃土地上绽放的鲜花,它是植根于教师丰厚的学养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上的。所谓功夫在课外,教师要像学生一样,必须多读书,读有字书,在读书中积累语言文字、积淀文化、丰富情感、锤炼思维。如此这般,语文课一定能因读书而流溢出浓浓的情味来。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情感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