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球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2013-04-29张进
张进
摘要:鸭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主要侵害各品种鸭的小肠,引起血性肠炎,降低其生产性能,并能导致鸭发病和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从鸭球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控措施等方面对鸭球虫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以期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以杜绝鸭球虫病的发生。
关键词:鸭球虫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24-02
鸭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侵害鸭的肠道,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1]。目前国内外报道的鸭球虫共计有4属15种,鸭球虫病是主要由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引起。在我国北方多发生在3~5周龄的中鸭,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可达30%~50%,死亡率为20%~70%[2]。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感染鸭球虫的鸭一般生长缓慢,耗费饲料与人工,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就如何有效地防治鸭球虫病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广大养鸭参考。
1 病原学
鸭球虫病多由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混合感染所致,前者致病力较强,后者弱。病鸭的粪便中含有很多球虫的卵囊,这些卵囊在外界环境中遇有适当的温度,如在20~30 ℃时即,发育成孢子化卵囊[3]。当健康鸭吃到这种被卵囊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就可能引起发病。鸭球虫病主要是由于鸭食入了球虫卵囊而引起发病,而大规模流行通常是由于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混合感染所致。
2 临床症状
急性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感染后3周出现精神萎顿、缩颈、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症状;病初腹泻,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紫色血便,发病3 d内发生急性死亡较多,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慢性型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偶见有腹泻,常成为球虫的携带者和传染源。
3 病理变化
毁灭泰泽球虫危害严重,肉眼观察病变为整个小肠呈出血性肠炎,尤以卵黄蒂前后范围的病变严重。肠壁肿胀、出血;黏膜上有出血斑或密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见有红白相间的小点,部分黏膜上覆盖一层糠麸状或奶酪状黏液,或有淡红色或深红色胶冻状出血性黏液,组织学病变为肠绒毛上皮细胞广泛崩解脱落,几乎为裂殖体和配子体所取代。宿主细胞核被压挤到一端或消失。肠绒毛固有层充血、出血,组织细胞大量增生,嗜酸性白细胞浸润[4]。感染后第7天肠道变化已不明显,趋于恢复。菲莱氏温扬球虫致病性不强,肉眼观察病变不明显,仅可见回肠后部和直肠轻度充血,偶尔在回肠后部黏膜上见有散在的出血点,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
4 诊断
鸭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绝不能根据粪便中有无卵囊作出诊断,应结合实际进行诊断,并结合其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变化、病原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急性死亡病例可从病变部位刮去少量黏膜置载玻片上,加1~2滴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用显微镜检查,或取少量黏膜做成涂片,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在高倍镜下检查,见到有大量裂殖体和裂殖子即可确诊[5]。耐过病鸭可取其粪便,用常规沉淀法沉淀后,弃上清液,沉渣加64.4%硫酸镁溶液漂浮,取表层液镜检,见有大量卵囊即可确诊[6]。
5 防治措施
5.1 主动预防
多数抗球虫药物主要抑制球虫内生性发育的无性生殖阶段,因此在生产中必须早期投药,以主动预防该病的发生。平时预防球虫用药一般采取按比例拌入饲料中饲喂,尤其是使用比例较少的某些药物,投喂前必须用逐級扩大法拌料,要求拌料均匀,以免中毒事故的发生。
5.2 及时治疗
发生球虫病时,必须及时治疗,按时按量用药。如用磺胺类抗球虫药防治球虫病,不但要注意早期用药,而且要注意按使用说明用足疗程,一般连续用药3~5 d。如果只投药1~2 d见病症减轻就停药,不但没有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反而会导致耐药性虫株的出现而影响以后球虫病的治疗效果。使用其他球虫药物也是如此,在生产实践中,因用药不足或时间太短而造成该病反复的病例屡见不鲜。鸡发生球虫病时食欲减退,甚至完全废绝,但饮欲增强,因此治疗球虫病时最好选用水溶性抗球虫药物,通过饮水途径给药。
5.3 交替用药
抗球虫药的种类很多,在最初推出市场时绝大多数对球虫病的防治效果都很好,但球虫容易对抗球虫药产生耐药性。对于鸭场来说,应有计划地交替使用抗球虫药,这样可避免或减缓耐药性虫株的产生,从而提高药物疗效,降低球虫病造成的危害。在用药防治球虫病的同时,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持地面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和更换受潮垫料,定期进行消毒,减少并杀灭鸭舍环境中的球虫卵囊和阻止其孢子发育,这对降低球虫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6 小结
鸭舍内外卫生条件差、粪便污染饮水饲料及用具可能是导致鸭球虫病情发生的原因。因为成年鸭多为带虫者,成为传染源,因此,要求将成年鸭与雏鸡分开喂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鸭散布病原导致雏鸭发病。保持鸭舍干燥、避风,定期清除粪便、堆放发酵以杀灭卵囊。保持饲料饮水清洁,笼具、饲槽、水槽定期消毒。本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凡是养鸭的地方就有鸭球虫存在。该病的防治重点在于预防。考虑到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问题,应采用轮换用药,一种药物可连续使用5~7 d,间隔数天后再换一种药物。
参考文献:
[1] 张克表.鸭球虫病的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2,28(8):50-51.
[2] 李 刚,杨长东,张跃安.鸭球虫病的防治[J].中国动物检疫, 2007,24(8):39.
[3] PAKANDL M, REYNAUD M C, CHAUVE C M. Electron microscopic study on the endogenous development of Eimeria mulardi, Chauve, Reynaud and Gounel, 1994: a coccidium from the mule duck[J]. Parasitol Res, 2002,88(2):160-164.
[4] 李文海,武风英.鸭球虫病的有效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1, 28(7):134.
[5] CHAUVE C M, REYNAUD M C, GOUNEL J M. Isospora sp from ducks. Infectivity for the goose, four anatids and the domestic fowl[J]. Vet Res, 1993,24(5):430-433.
[6] 谈建明,吴祖立,顾耀志.实用禽病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