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准婚姻关系
2013-04-29黄亚倩
黄亚倩
摘要:许多权益损害和财产纠纷的事件发生后,准婚姻关系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不仅涉及准婚姻关系当事人自身的利益,而且涉及他们的子女、近亲属等一系列亲属法和财产法上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简单地予以否定并不妥当,只有从法律上认定准婚姻关系,规定其产生的法律后果以及发生纠纷后的处置规则,才能顺应形势,解决问题。
关键词:准婚姻关系;非法同居;权益损害;财产关系纠纷
一. 准婚姻关系的基本概述
(一)准婚姻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准婚姻关系是指未婚男女不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的两性结合关系的事实状态。其特征主要包括:(1)当事人双方必须是没有配偶的男女(2)同居时双方均达到法定婚龄(3)双方没有法律禁止结婚的疾病和亲属关系(4)双方自愿结合,没有强迫或者其它违背当事人意愿的情况。
(二)准婚姻关系的溯源
网上有过一份调查,未婚同居的比例占到目前20-30岁的居多,从其结果可看出65%的人认为未婚同居占目前年轻人的六成以上,介于准婚姻关系产生的现状,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在修订《婚姻法》中,立法者没有对准婚姻形式及其问题的解决作出规定,主要理由是对这种逃避规范的行为,不能予以法律上的承认,否则,就会有更多的人会不登记而同居,使国家的婚姻家庭制度受到严重冲击。
二. 准婚姻关系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准婚姻关系法律制度的现状
事实婚姻在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名称、性质和法律上的对策也不尽相同,对仅缺形式要件的准婚姻关系,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如下三类:(1)承认准婚姻关系。认为婚姻应重事实轻形式,以利于夫妻关系稳定,罗马法中的时效婚、英美的普通婚姻属此。(2)不承认准婚姻关系。认为结婚为要式行为,不具备法定形式要件的婚姻无效,如日本。(3)相对承认准婚姻关系。即法律为事实婚姻设定某些有效要件,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事实婚姻便转化为合法婚姻。
(二)准婚姻关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陈杰人先生曾指出:“法律不仅是保护善良人的法律,也是保护违法人的法律。对于任何违法者或者具有不良记录的人而言,法律更应该保护其合法权益,因为他们的权益往往最容易受到歧视,往往也最容易被公安机关忽略。”就算是法律上也未曾规定的准婚姻关系,也存在权益损害问题,生育年龄的男女同居,就会发生生育问题。既然有生育问题,就会出现非婚生子女问题,也就必然涉及到同居当事人的子女的法律地位、抚养、认领、准证、以及亲属关系等问题。
三.对我国准婚姻关系完善的法律对策
(一)权益损害问题的立法完善
我认为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设立準婚姻关系权益损害的救济问题:
1. 与子女的关系:男女双方同居期间所生子女,应属非婚生子女,准婚姻关系当事人所生的子女,应当适用亲属法关于亲子关系的一切规定,双方当事人各自对子女发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享有亲权,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如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承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子女可以随男女双方的一方姓,同居双方均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对于丧失生活来源的父或母,成年子女负有赡养义务。
2. 救助措施: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及所在的单位的救助责任,有义务进行劝阻和调解,不能以其属非法婚姻不受保护为由推诿责任;政法机关的救助责任,公安机关对待准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应当予以制止,并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人民法院对遗弃家庭成员的抚养、扶养、赡养案件要及时判决,并予以执行。
(二)财产纠纷的相关立法建议
准婚姻关系中的财产关系纠纷,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立法应当怎样规范这种财产关系,二是确定解决这种财产关系纠纷的基本立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确定这种财产关系的基本性质。准婚姻关系破裂,随之而来的必然包括财产关系纠纷,在双方当事人没有约定财产所有形式时,并且不是明确的分别财产制,发生财产共同使用、共同支配的,究竟应当怎样确定其财产制的形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在双方当事人没有对财产关系性质进行约定的时候,这种财产是两个主体参加的财产关系。因此,准婚姻关系的财产关系性质一定是共有。其次,对于这种准婚姻关系的财产关系可以选择的性质,一是按份共有,二是共同共有。选择共同共有认定准婚姻关系的财产关系性质基本上是可行的,但是体现不了与夫妻共有财产的区别,成为了与夫妻共有财产关系完全一样的财产关系。这不利于保障婚姻关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也不能保障行政机关婚姻登记的权威性,是有问题的。
四、结语
实际上,准婚姻关系的现实表现就时刻体现了当事人之间的“意志自由”原则。首先,准婚姻关系并非是一种婚姻形式,而是仅仅由二者关于“同居关系”的合意所主导。其次,双方在性的关系上虽有结合的合意,但不过是共同居住、共同生活,至于是否会结为夫妻并不明朗和公开。再次,由于男女双方只是因为简单合意而同居,不是配偶,不能享有配偶权,婚姻家庭法律所规定的其它权利义务,亦不能对他们有效。最后,不仅在性的关系上双方拥有非常大的自由空间,在财产关系上更是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准婚姻关系为大众所接受,而忽略其带来的社会危害;也不能放弃法制法规对其采取实体法上的规定。任何社会行为都需要法制的规定,若放任其发展,均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应双管齐下,从当事人和政府机构齐下手,为我国法制建设创造更好的未来。(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大文、叶英萍.婚姻法学.[J]. 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4-4
[2]巫昌祯.婚姻法学.[J].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12):190
[3]夏凤英 .论婚姻是一种契约.[J].法学家.2001(II):103
[4]杨立新.论准婚姻关系.[J]. 杨立新民商法网,2006(12):190
[5]论准婚姻关系 . 中州学刊. [M],2005(6)
[6]武文婷.浅析准婚姻 .[J].法治与社会(社会科学版),2011(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