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2013-04-29李露
李露
摘要: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近十几年兴起的新兴旅游形式,金秀瑶族自治县属广西七大旅游区之一的“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其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也正是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发展中会经常遇到的难题。因此本课题从宏微观经济层面对金秀县旅游业开发现状及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广西金秀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应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针对民族文化的这种脆弱性,引入生态旅游的概念,强调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金秀县的自然风光和民俗特色是其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本文从金秀县入手,希望通过金秀这一典型的案例来为其他的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一、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金秀大瑶山位于广西中部偏东大瑶山主体山脉上,属广西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秀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特点,具体情况如下:
(一)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在旅游资源类型的8大主类31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中,金秀县旅游资源8大主类齐全,31亚类中金秀县有28亚类,占到了90.3%,在155个基本类型中,金秀县有101个,占65.2%。其中,属于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的有莲花山景区、银杉公园和圣堂山风景名胜区;属于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的有下六甲水库景区、瑶族博物馆、孟村广西农业旅游示范村、美村民俗村和古占民俗村;属于水域风光的有二龙河漂流。
(二)瑶族风情无处不在
瑶族风情如镶嵌在大瑶山的明珠,无处不在。金秀瑶族5个支系在各地均有分布,瑶族风情与大瑶山有机地融为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朝相呼应,“无山不有瑶”。其中,金秀县的孟村、美村等几个民俗村就已特色的瑶族风情表演、民俗文化体验而出名。
(三)六大要素配套齐全
在游客就餐方面,金秀县现有餐饮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旅游景区内较少,经营的菜谱也较单一,经营规模偏小,旅游旺季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和品位要求。县城除了依托宾馆饭店外,社会餐厅主要集中在荣兴路。
在住宿方面,截止2012年底,金秀县开设旅游接待宾馆10家,其中二星级宾馆饭店3家,四星级酒店1家,总共1560个床位。
在交通方面,金秀县地处大瑶山腹地,交通主要依托公路,金秀县域内有7条干线公路,全县客运班车可达柳州及附近县,年客运量约9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496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5910万吨/公里。
二、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分析
虽然金秀县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及独特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类型使金秀县的旅游产业不断攀升,但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很多,不能一一及时提上议事日程;已开发的旅游资源由于各种原因仍处于初级至中级开发阶段。如土县平老岭旅游度假区,在几年前曾有客商意愿投资成配备高尔夫球场地的旅游度假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项合作未能成功,使得平老岭这一独特的“高山上的平原”流于议事日程之外。其次,在开发中,政府及投资商的保护意识不够强。
(二)旅游交通体系与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
首先,金秀县的交通设施相对落后。金秀县的对外交通主要有金秀—桐木二级公路、金秀—平南二级公路。景区与外界直接交通条件较差,乡与乡的交通以及金秀―荔浦、金秀―蒙山、金秀―平南等县的交通状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其次是金秀县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问题。金秀县城旅馆数量逐年递增,但总体基数较小。近年来,旅馆数量虽不断增多,但这些旅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的需求。尤其在旅游旺季,金秀县的宾馆接待容量就会出现严重不足的情况。
(三)宣传力不足导致品牌效应难以形成
金秀旅游资源品位高,但就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而言,产品的宣传促销力度较弱,宣传促销不到位,没有打开国内、外市场,且没有加强与城市新闻媒体合作和各大旅行社联手进行旅游推介,致使金秀大瑶山的自然风光、避暑胜地和丰富的瑶族风情在大桂林旅游圈内知名度不高,极大地影响了全县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客源市场的拓展。
(四)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无法带动游客积极性
目前金秀县已开发的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多为游览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也由于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而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且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产品的文化内涵不足,没有体现出金秀县多彩的瑶族风情。因此,无法带动游客的积极性,游客参与性不高,逗留时间较短,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较小。
三、金秀县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首先对于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这一问题。对于金秀县而言,山间道路比较崎岖,汽车运行需要花费不少的成本。其次,对于开发中政府及投资商的保护意识不够强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政府的扶持度不够,没有有效地对开发商进行引导开发。
(二)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由于金秀县四面环山,地势相对较高。景色虽然神奇秀丽,但也加大了修公路的难度,因为路线所在的地区均由群山构成,项目先期几乎没有通讯线路,加上山势起伏剧烈,给路线的施工和建设带来了相当难度。其次,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够,政企合作不足。在市场经济中,不难发现,政府的过多干预导致的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性存在。同时,由于近年来金秀县政府把大量的资金用于工业建设,而忽视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导致工业与旅游业发展不平衡,虽然工业化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旅游服务等方面还是相对较为薄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这样金秀县旅游才得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宣传力不足导致品牌效应难以形成的原因分析
1、形势判断有偏差。“重发展、轻宣传”的思想,影响了金秀县旅游品牌的形成。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宣传工作摆不上位子,挂不上号,上级抓一抓就动一动,完全处于应付状态,在组织领导上不够有力。
2、形式手段不多。虽然全县生态旅游宣传的形式在不断创新,途径在不断拓展,每年都有新的载体推出。但是,通过电视和广播媒体、报刊杂志等途径了解到金秀县的游客却相对很少。而具体到金秀县周边的各个县市以及省外旅游市场,缺乏着具体的针对上述旅游市场的宣传手段,如宣传手册、标语、宣传影视作品等。
(四)旅游产品无法带动游客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1、 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化。如今,一部分成熟游客追求品质旅游、深度旅游,在产品形态上,由传统的观光进入到度假、休闲旅游。出游形式上,更倾向于自助游、自由行。与之相适应,金秀县的旅游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服务方式也应该不断创新,服务标准应该及时跟进
2、 政府缺乏引导。政府往往只注重宏观旅游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旅游所带来的附加值的影响力,而旅游产品行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却常常缺乏相应引导,导致旅游产品市场无序不合理的发展,从而造成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无法带动游客积极性。
四、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深度开发建议
要加快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步伐,就要使其符合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产业经营与管理、优化金秀生态旅游产业布局的内在需求。
(一)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根据“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和旅游圈理论,应在大瑶山生态旅游圈的发展基础上,综合考虑开发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过程中所关联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众多部门,构筑“一核、两轴、四区、一圈”的空间战略格局。其中,一核是指以金秀旅游服务中心(金秀县城)作为金秀县旅游接待中心、集散中心、娱乐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两轴是指东西发展轴和南北发展轴(东西发展轴:来宾——象州——金秀——蒙山,向东可延伸至贺州或梧州;南北发展轴:桂林、荔浦——金秀——平南、梧州);四区是指四大旅游景区:世界瑶都文化旅游景区、圣堂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天堂岭生态休闲旅游景区、龙腾古村田园观光旅游景区;一圈是指以金秀县为中心的整个大瑶山生态民俗旅游圈。
(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布局
根据金秀瑶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与组合状况、结构类型、地形地貌、空间分布、社区布局现状和土地利用情况,(金秀滴水河生态瑶族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战略分析)并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趋势,将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区划分为瑶族风情体验区、峡谷漂流探险区、养生度假区、户外拓展运动区四个功能分区。各分区之间按照各自特有的资源整合、开发不同的项目,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优化旅游目标市场结构
金秀县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目标市场定位应国内为主,入境为辅。国内市场主要是开发广西区内市场以及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为主,入境以港澳台地区和东盟国家为主;在旅游业发展的后期,逐步开拓国内外其他客源市场。
(四)完善旅游服务体系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旅游资源,也需要大量的公共设施,为旅游者提供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首先对餐饮住宿方面,政府统一划定上下价位线,保证其服务质量。其次在游客出行方面:一是在对外旅游交通规划上,应该加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如加快建设金平二级公路,促进大瑶山与桂平的联系;改建金秀——修仁(荔浦)二级公路,缩短金秀与荔浦之间的距离,便于金秀与荔浦、桂林的联动;二是在对内的景区间旅游交通规划上,应注意维护通往主要景区的公路,如通往圣堂山、莲花山等景区的公路。
第三,旅游产品开发方面。根据金秀县丰富的旅游商品资源,以绿色生态产品、药用植物保健产品、瑶族手工艺品为特色,根据消费者购买心理及需求,加大品牌宣传,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及包装档次。如绿色食品的开发,正以其特有的食疗功能引起人们的日益重视,并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因此,绿色食品的开发迎合了市场需求,必将促使旅游者的消费与购买。
(五)坚持生态优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不注意保护就会扭曲、枯竭甚至消失。因此,在进行全县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同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道路。一方面要定时邀请有关专家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环境进行评估,科学地规划旅游的接待量,制定民族文化环境保护规划,把民族文化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及媒体调动当地村民、各开发商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红艳.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
[2]良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蒋丽芹.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j).
[4]赵丽丽,朱创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刍议——兼议“攀西大裂谷”格萨拉旅游区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2005(6).
[5]蒋廉雄.区域竞争的新战略:基于协同的区域品牌资产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5,(11).
[6]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200612(4).
[7]金秀县旅游局.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总规划[R].广西金秀县人民政府,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