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寿州窑民用瓷器设计艺术探析

2013-04-29杨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3年7期
关键词:茶酒民用器物

杨河

据有关文献记载,唐代中期寿州窑经历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和生产,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此时的瓷器设计基本脱离了南北朝文化的束缚,尤其是民用瓷器通过不断摸索和创新,在传统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设计出独特的式样,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瓷器生产和使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唐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瓷器主要包括碗、盏、壶(水注)、瓶、罐、枕等几大类。寿州窑生产的民用瓷器,不但在工艺生产技术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同时在设计艺术上自隋代以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寿州窑也因此从一般地方窑口一跃为唐代的六大名窑之一。本文试通过对唐代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实物图片比对和绘制器物图形,简要说明寿州窑民用瓷器的设计艺术风格。

实用功能价值与设计艺术价值的和谐统一,是产品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唐代寿州窑烧造近三百年,设计并生产了大量的民用瓷器,这些瓷器已成为百姓生活中使用的、不可或缺的用品。其产品设计理念:简洁实用、美观大方,而又不失雍容华贵、敦厚豁达。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主要餐用瓷器形状,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烧造工匠们就给我们定型了。

一、民用瓷器设计艺术风格的嬗变

第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器物使用功能的变化。《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唐早期寿州窑生产规模明显扩大,曾出现窑场林立、窑火不熄的景况。在制作工艺和烧造技术上有了重大改进,瓷器造型设计制作已摆脱了南北朝文化束缚,形成了自己地方的文化特色,其对生产民间用瓷的其他窑口产生重大影响,而后成为一代名窑。我们常见的寿州窑民用瓷器有碗、盏、盘、瓶、壶、杯、罐、枕等,器形粗犷饱满、浑圆拙朴、简洁实用。具体器形特征:器物口有外翻厚唇,常见于壶、瓶及少数执壶上;短颈鼓腹,作上大下小的倒梨形;多角形短流,似南方执壶;双条竖系,属北方型;饼状底足,外壁外撇,边棱削去,常见于碗盏,唐中期碗盏模仿越窑作玉璧形底足。

寿州窑发展的高峰的标志是瓷器生产全面朝向民用、实用器方面转变,许多器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使各种瓷器的实用性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如图1-图3所示。

图1橄榄形或棒槌形瓶,小盘口,细颈有两道凸棱,全身无突出物,施釉不及底。图2是瓶与壶的过渡时期的器物造型,已逐渐改变为球形身,厚唇,口外翻,双条竖系,形状敦厚结实,但还是只有一个进出口。图3是经过烧窑工匠们改革创新,烧造出的更新换代的品种——水注,已接近现代的茶壶。这种茶酒具口部呈喇叭形,增加一多角形短流,对角有一个短曲把柄,减少两个系。喇叭口装茶水不宜撒漏,安上把柄便于提取倒水,装上短流能使茶水均匀流出,是沏茶品茶、作饮酒赋诗之必备用品,颇具大唐社会生活风范。器物不但造型优美,而且还增添了它的实用功能,更具生活实用性,也就更宜于普及到百姓家庭。

另一个就是仿生器的变化。隋代时期寿州窑的产品设计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多模拟动物,如鸡首罐、龙首壶以及各种动物形瓷枕等。而唐代的寿州窑除保留部分动物形状的小玩具外,逐步向植物、昆虫方面发展。像部分碗、瓶、壶、罐、枕等,身上多有花草的形状,其表现花鸟草虫方面,寿州窑瓷枕最具特色,如图4-图6所示。

图4釉黑,油光发亮。瓷枕长15厘米左右,作成枕面微弧凹进的形式,瓷枕四角圆滑无棱,底面正中有一半月形小孔,枕面设计一似人脸、兽面、花形的组合体,形意抽象,使人不免产生诸多联想。图5黄釉箱形枕,釉色晶莹剔透。瓷枕长大于15厘米,枕面两头翘起,弧面下陷角度较大,枕正面上设计一飞翔的蝴蝶,形状写实逼真,栩栩如生。图6的形状大小如图5,黑釉瓷枕外型端庄,四周线条结构坚挺,表现凝厚深沉、莹润等方面独具特色。底面施白色化妆土,有圆通气孔一个;枕的正面印有一树叶,位置适中,形状规整。

寿州窑民用瓷器,除瓷枕以及少部分碗、壶、瓶外,大多数器物只重造型,粗犷雄放,在敦实中突出其阳刚之美,以面向大众,素色、实用、简洁为主。

二、延续千年的童话——设计定型于唐代的碗、盏、盘

淮南市寿州窑上窑镇管家咀窑址,出土最多的是各种大小不一碗的残片,其中碗瓷片和完整的碗底较多见。可见寿州窑生产的碗类器物数量最多。碗类器物较隋浅,器形大于隋,制作精美,釉色温润似玉;饮茶器中的盏烧造制作规整,釉面均匀有度,简洁实用,深受百姓喜爱。笔者通过有关文献资料和已掌握的实物,对寿州窑碗、盏、盘的设计和艺术造型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并借助同时期南北方出土的民用碗具进行比对、分析,力图从中领略寿州窑瓷碗的设计方法和艺术风格。笔者认为:唐代贸易发达,文化昌明,社会处处充满生机,货币流通量大增,因铜料不足,政府禁用铜铸生活用品,因而,陶瓷替代了铜生活用品,并走向了瓷器生产快速发展的轨道。唐代中期寿州窑生产主要民用器碗、盏、盘轮廓已基本定型,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社会使用的需求,很显然,它不仅是用来吃饭的,还有一项重要而又普遍的功能就是当茶具和酒具使用的;另一方面,考虑到寿州窑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可能是为了满足上层人士的要求,工匠们还设计出部分富有较强的装饰艺术性瓷器,如花口碗、盏、壶、瓶等,上有各种印花、划花、刻花、贴花等成为显贵们的艺术陈设瓷和皇家御用品等。

平底碗是唐朝时期常见的器形之一。平底碗又称实足碗、玉璧底碗,碗底如玉璧形,因而用此称呼,如图7、图8所示。

图7中的平底碗,碗式之一,隋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隋、初唐时期的碗,圆口、深腹较直,有些碗腹近似盅形。青黄釉,实心饼形,但大而平,底有螺旋纹。唐中期出现璧形底(见图8),碗底部为璧形,底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此时期的碗有两种形式出现:一种为圆口微撇,弧腹;一种为圆口斜直腹,斜度约为45度,称作成45度斜出。唐朝流行撇口碗,口腹向外斜出。璧形底设计的变化很具时代意义:时代越早,璧边越宽,孔越小;时代越晚,璧越窄,孔越大。寿州窑的工匠们,既是生产者又是设计者,尤其是碗、盏、盘的设计,已基本定型并延续至今,如图9所示。

一般生活用碗特点:碗口径10-15厘米不等,大的有近30厘米(安徽博物院藏),高4-9厘米,碗底径4-10厘米;碗有腹,缓慢下收,形成半圆,碗底突出部分约0.6厘米。口沿微微外撇,围绕碗外沿1厘米左右微凹处划有线(也有不划线的),凹处部分多堆积釉水呈深色状,也有碗外沿凹处较浅,只有凹凸感,并无明显积釉线。

盏的特点:比碗小,平底一般3-5厘米,腹浅,碗斜壁至底,呈等腰梯形。盘的特点:口径类似碗,高度2-4厘米,盘底和盘身连为一体,形成大圆底,底的边沿微微向外隆起,不像碗盏皆有突出底。据记载,唐代中期以前很少见到盘,这是因为那时人们席地而坐,生活用器大多做得体形比较高大,如隋代寿州窑设计的各式高足盘,一直延续到中唐,之后,桌椅开始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为适应人们生活需要、条件的改变,盏在中唐时期出现了,其设计时代特征是:中唐稍早为翻口斜壁平底,中唐稍晚为撇口斜壁(一般壁线呈45度角)璧形底。由于寿州窑民用瓷生产技术史料短缺,图片及文字资料极不完善,有些实物设计图形依据还有待考证。

三、茶酒盛行使民用瓷器设计艺术推陈出新成为必然选择

水注也叫汤瓶、瓷注、执壶,是盛茶酒的必备用具,由酒注子演变而来。一般高度20厘米左右,喇叭口,多棱角短流,肩对称有两系,有弧形柄,大多水注素面无装饰,器物端庄规整,典雅大方。寿州地区是唐代生产茶叶贡品“寿州黄茶”的重要产地,唐代是产瓷大国,又是饮茶饮酒大国,承载着茶酒文化的瓷器已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坚信:有了丰富多彩的茶酒文化,才产生了盛唐登峰造极的诗歌艺术。茶酒文化始靡于唐代中期和寿州窑大量生产茶酒瓷器是相吻合的。唐人陆羽在《茶经》中便提到煮茶和饮茶工具便是陶瓷器所做。唐代“不贵金而贵铜瓷”,说明瓷器茶酒具已全面替代金银器。国家日益昌盛为茶酒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市场条件,如斗茶品茶形成“茶会”,饮酒形成“赋诗作画”等“会友”场景。“花好还需绿叶配”,茶酒器物造型、质量的好坏,也是文人雅士相互攀比显摆的话题。唐代的茶道饮酒盛行,促进了寿州窑茶酒具的大量生产,也促进工匠们不断创新,使产品的使用功能和装饰性审美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方便实用的生活瓷器,给人以自由、舒展、活泼和亲切感,深受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欢迎。为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推陈出新则成为寿州窑工匠们的必然选择。如执壶,有把握手中的小执壶,也有容量五升以上的大执壶,如图10-图13所示。

执壶器形特点:唐前期多设计直口,如图10,小器形,容量少,直口,厚唇,流极短,施釉不及底,露有胎面。后设计为喇叭口,如图13,体型硕大,饱满大气,釉色圆润。这时的工匠们已非常注意怎样设计能使器物的造型优美,尤其是壶的喇叭口设计(唯一遗憾的这幅图中的壶口有残缺),喇叭是花的形状,设计这样一个形状是工匠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形象寄托;流和柄成直角,对称双系上饰有圆点装饰物,增加了壶的美感;壶的腹部肥大饱满,验证了唐代“以肥为美”的社会风气;宽扁形把,短嘴稍有加长,嘴外壁一般为六边形。有的是短圆嘴,如图11,围绕圆嘴有多个线纹,上有数个小孔,肩稍斜,直腹修长,腹部划有四或五条一组的直线交叉成大小不等的棱形。唐晚期还生产各种小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但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流;还有一种为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流和柄各一,流在前,柄在右,成90度。这类小壶高仅6-9厘米,容量很小,多数有流,应该是盛放饮食调味的器具,也可能用于书写诗歌绘画之水滴。据唐李匡义《资暇集》“注子偏提”条云:“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罂,而盖、觜、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日‘偏提”。作为酒壶的注子在百姓生活中到处可见,先是作饮酒之功用,后多用作饮茶之器皿等。

唐代中后期,寿州窑增加了黑釉瓷器(如黑釉瓷注),多设计为喇叭形侈口,长束颈,丰肩,筒状腹下收成平底,颈肩部有一条形曲柄,柄中部下为槽形,与柄相对的肩部有一圆形短流。另设计有葫芦瓶、蒜头壶(或叫悬胆壶或瓶)等黑釉器具,多为饮酒器物,形象设计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把握大小适宜,携带十分方便。

四、小结

本文初步分析了唐代寿州窑民用瓷器的设计艺术中的实用功能和审美意识,认识了寿州窑主要民用瓷器在唐代初期至中后期的变化,以及设计造型优美、功能实用、庄重典雅的生活器物所体现的大唐时代独特的瓷器文化特色。瓷器设计产品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其文化性无庸置疑地强化到每个产品组成的必要元素之中。寿州窑工匠们在制作器物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握了实用与美观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对器物功能、容量大小、造型比例及装饰性点缀等进行有效地加工和组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充分展示了寿州窑工匠们创造性思维和民用瓷器设计艺术特色。寿州窑民用瓷器设计艺术成就,在强盛的唐代社会生活中闪烁出一道绚丽夺目的光彩,同时,对宋代瓷器设计艺术达到历史巅峰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茶酒民用器物
四川茶酒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民用直升机在反水雷中的应用探讨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卷丹百合茶酒澄清工艺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以夏秋茶为原料酿制发酵型茶酒的工艺研究
民用安防的新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