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之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13-04-29季晓丹
季晓丹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教育。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完美的结合。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我们语文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无不充满着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苏教版六年级《船长》这一课。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行为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试问天下苍生,有谁,能在死神的面前,真正做到超然与宁静;能面对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舍生取义。这样的好课文,怎能不精心引导学生去细细阅读、细细品味,学会做人?于是在课文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分别站在获救乘客和船长的角度,写出一段深情对话。事实证明,确实起到了感情升华的作用。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的师生,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我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以读为本
“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2)角色体验
小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地情节中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增强自信和勇气。
(3)即兴练笔
有的课文,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李时珍》一课,我以“采药”为题,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采药的环境,李时珍遇到困难,他又是如何将想、说、做的描绘出来,表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通过续篇,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张扬,字里行间映射出一颗颗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美好心灵。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在课内悟得的人文精神,教师可有目的延伸课外,以求巩固是个好方法。如:学习苏教版第七册《盲人打灯》一课,受到为别人着想的人文精神教育,延伸到课外。
1.说一件像盲人打灯一样的事迹;
2.把这些事迹集中起来,编个《故事会集》;
3.排演一个《盲人打灯》的小话剧等。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能促进个人对人文精神的领悟和吸收。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业绩。”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市滨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