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013-04-29李百永
李百永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研究表明,造成一些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阅读能力差。因此,要想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数字的认识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于是我在教学中介绍了“罗马数字中为什么没有‘0”“人体功能中有趣的数字”“回文数”等有趣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得津津有味,课后还找到有关的阅读材料继续学习,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将课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学生获得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起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作用。
二、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对于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首先就需要阅读题目,寻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阅读技巧包含三个方面:解释词义、解析字面的意义以及理解能力。在具体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题、分析题意和数量关系这几个环节上多下功夫。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解题技巧、解题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式,做题时不读题,看“多”就加、看“少”就减的情况屡见不鲜。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不会读书到会读书、巧读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边读、边想、边画,注意画出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同时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恰当运用合作讨论的方法,在讨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阅读技巧。
三、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阅读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当学生真正建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培养自觉阅读的习惯。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获取信息和理解信息的积极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是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
二是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只读不思,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其义”也很难“自见”。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无法掌握数学知识,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为引导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可采取画注引思、问题导读、读后交流等形式。
三是培养读练结合的习惯。动手操作是促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的重要途径。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习尤其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倡导读做结合、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去,用新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体现了知识的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拓宽阅读视野
教材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无疑是数学阅读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教材,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探索规律、锻炼思维,还可以通过数学图形和数学规律感知无穷的数学美。此外,课外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及以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期刊,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
重视数学阅读,对于丰富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水平,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其独特作用甚至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替代的。当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有的放矢,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愿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使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