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2013-04-29卢冰洁
卢冰洁
陈寅恪先生有言:“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如果广大青少年对本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茫然无知,传承文明便无从谈起。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提升道德,发展人格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以趣为导,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情感
历史学科并不缺少兴趣点,然而在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历史老师不善于挖掘和引领学生的兴趣点,没能把学生暂时的好奇变为持久的兴趣。
1.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
现行教材编写比较重视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有正文中的叙述议论,也有小字排列的补充材料;有直观的人物、器物等图像,场面、形势等图形,也有“史海拾贝”等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还有开放性试题等。只要教师善于利用,加以发掘,这些都能成为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享受历史给心灵带来的愉悦。
2.结合影视、报刊、网络信息
当今社会已处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得的信息是多渠道、多元化的,对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的评价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鼓励学生质疑,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昨日是今日的历史,今日是昨日的延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都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思考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讲授《唐朝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一课时,提问学生:“为什么在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都有唐人街?”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享受到了乐趣,提高了兴趣。当然,这样做时要切忌为兴趣而兴趣,脱离历史的本真。
二、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再现历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身感其情的状态中感知历史,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1.利用图片、实物
利用图像、实物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历史知识。同时,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2.借助音樂
如讲“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再通过内容的学习,学生会更加痛恨日本侵略东三省,并对国民党当局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有更深的认识。
3.组织学生模拟表演,体验历史情境
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求知欲。如讲授《五四运动》时,我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请一位学生以“五四运动”中被捕学生的身份到黑板前接受记者(其他学生)的采访。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五四精神,还展示了自我,发展了潜能,教学效果极佳。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创设历史情境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如:学习《南京大屠杀》时,我通过一段短短的影片,将日军的暴行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对事件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反过来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历史课堂。
5.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教师都有同感,在教学中,学生很少提问题,甚至提不出问题。原因在于,传统教学中强调的是服从教材定论,教师教学中只讲“是什么”,而不探讨“为什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问题情境一定要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进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设置问题要注意几点:第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切合实际;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思考,把复杂的问题条理化、系统化;第三,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
三、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历史意识
教学效果要体现“学为所用”的原则。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强调:历史是由今日所关怀的问题出发而回溯,重建过去。也就是说,学习历史应该是为现实而学习的。历史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的实用性,真正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