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导”要得法
2013-04-29洪孝存
洪孝存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是课堂教学中的双边关系,要想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语文课成为高效课堂,关键是教师的主导要得法。如果主导得法,则事半功倍;主导不得法,则累死无功。主导什么、如何导,是两个关键问题。
一、導入得法
课堂导入如果只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得有趣。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学而无趣,教师控制不住学生走神儿的趋势,自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漂浮的山》一课,一开始我就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情境中,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好奇。我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山吗?”“见过。”学生回答。我接着问:“你们见过能漂浮又能旅游的山吗?”“没见过。那是什么样的山?”学生惊奇地问。我说:“那就是漂浮的山。”紧接着开始板书课题。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学习之中,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读得法
语文教学读为大,因为“思、感、悟、情”都来自于读。没有读就没有收获。但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不是自由阅读,如果过度强调个性化阅读,而忽略了教师的“导”,不论学生领会到什么,教师都在一味地大加赞赏,势必偏离文本的核心价值。如教《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时,我让学生带着“假如你发现两个日本小姑娘时会怎样做”这样的问题读第二段,学生阅读后纷纷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扔了她!”“送给别人!”“饿死她!”“爹娘孬,小孩长大也不会好!”“还夺我们的钓鱼岛呢!”“当人质,让日本鬼子投降来换!”……面对这样的答案,我既没有赞扬,也没有直接批评,只是引导说:“同学们,请你们先在‘五六岁‘襁褓中‘无辜三个词下面画上圆点,再默读,慢慢地读。”结果读后答案变成了:“大人杀人,小孩没杀。”“大人有罪,小孩无罪。”“她没有让她爹娘杀人。”“得救她!”……通过这样的引导,自自然然地回到了文本的核心价值,感悟到聂帅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导问得法
课堂教学之路不能总是平平坦坦,要不断提问,给学生设置障碍,让其吃点力、费点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如教《向大树道歉》一课,我提了四个问题:(1)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2)道歉日为什么让新闻媒体参加?(3)丹尼尔道歉时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4)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感想?这样一连串的提问,环环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一直处于高度兴奋的思维状态,这对其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增强环保意识十分有利。
四、导议得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矛盾,挑异同,扩思维,创新意。就前段所提的四个问题而言,其中就有很大的探讨余地。另如教《空中霸王的克星》一课时我提问:“同学们,拇指大小的蜂鸟能杀死体格庞大的老秃鹰。老秃鹰残杀飞禽走兽,是生存的原因,还是结果?是唯一的原因吗?”然后先后让同桌、小组、全班议论,最终使学生明白除了蜂鸟本身的特征外,还有大自然的安排——食物链。
五、导用得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教学生学知识,还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性。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教《莫泊桑拜师》一课时,我说:“同学们,学了这课你们已经知道要想把作文写实、写生动,就得多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及时写出来。现在各家都有电动车,你们就以《骑车》为题,写写家人的具体情形。”结果学生既写出了爸爸骑车、妈妈骑车、爷爷骑车时的不同神情,又写出了上坡骑车、下坡骑车时的不同姿态,还写出了骑重车、骑轻车时的不同心理。这样学用结合,语文课才有语文味,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溢满语文的浓香。
六、导评得法
“评”即评价。这里的评价是指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教得好与坏,谁说了算?一定是学生。因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直接参与者,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有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最能够评得真、评得实、评得出于内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评,看一看他们有什么心理需求。否则,教师改进教学就成了一句空话。另外,在听取学生评价时,教师还要做到多倾听、胸襟坦荡,这样才能更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适时适度调控教学态度、内容、方式、程序、时间,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