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石镇传奇:80后小夫妻自创“中国最酷大学”

2013-04-29碧云天

女性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青石小镇大学

碧云天

一对毕业于名校的精英小夫妻回农村筹办免费图书馆,创立草根大学,在家乡的小镇上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头脑风暴。

不当金领,小夫妻返乡建“免费图书馆”

短发圆脸,下巴留着一撮浓密的小胡子,成天笑眯眯的。今年33岁的李英强出生在湖北黄冈市蕲春县青石镇,那里是一个典型的中部地区小镇,地处大别山南麓,一条蕲河蜿蜒而过。2003年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李英强到北京一家外企工作。2005年,他与在北京工作的甘肃籍漂亮女孩张新月结为夫妻。

李英强在出差和返乡探亲时,看到乡村文化凋敝:乡镇的电影院改成了歌舞厅,少年流连于台球厅和网吧,成年人则把空闲时光用来打牌,书店也寥寥无几。他感叹:农民的收入虽然提高了但精神世界更显荒芜。

李英强想为那片哺育过自己的乡土做点什么,比如捐建一个免费图书馆,帮助青少年构筑他们的精神世界。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后,妻子非常赞成,甚至提议说:“要不我们换种活法,回乡下生活吧!在北京漂泊了多年,我早就厌倦了都市的喧嚣,浮躁的节拍,我想过上一种宁静自由的生活。”李英强对此也深有感触,几年的职场生涯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他也想离开城市,回乡投身文化建设。

李英强和妻子开始四处淘书,北京大学的“周末书市”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夫妻俩自掏腰包买了数千本二手书。同时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友人,不但积极地为李英强夫妇出谋献策,还一次次地捐款捐书。

2007年夏天,李英强结束了在北京的工作和生活,带着妻子和大量图书回到青石镇。一路上,夫妻俩大胆设想:以乡村图书馆为切入点,把好的教育资源引进农村,创立一所开放式的“草根大学”。

父母没法理解他们的想法:“好好的北京不待,回穷乡僻壤做什么?”亲友也有疑问:“是不是在北京在混不下去了?所以灰溜溜地回来。”还有的乡邻窃窃嘲讽:“白念了一回大学,不拿笔杆摸泥巴。”

李英强说:“不管在哪里生活,前提都是要生活在梦想里。”小两口没理会那些闲言碎语,与青石镇中学达成合作协议后,他们把图书分类、编号、录入、上架。2007年底,在大伙的帮助下,李英强夫妇的“立人乡村免费图书馆”青石镇中学第一分馆,迎着乡村灿烂的阳光、嗅着山里纯净的空气,羞涩而坚定地开张了!

当地的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读书,有的学生还为“立人”当起了义工。一问小小的图书馆为小镇增添了几分乐趣。而阅读也宛若一双大手,为这些生活在偏僻乡村的孩子们推开了了解世界的窗户。

头脑风暴,“小镇大学”引来各路高人

立人图书馆不仅成为当地青少年的精神乐园,还吸引农民前来“取经”。为此,李英强夫妇专门从一些特价书店引进书籍杂志,以此丰富返乡农民工的精神家园,并为创业者提供知识上的帮助。

李英强夫妇还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把青石镇图书馆打造成一个真正的文化中心。乡亲们可以在这里参加作文或演讲比赛,看电影,听音乐,听各种讲座。

在物质匮乏的小镇上,正是因为有了图书馆,一些孩子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海就是其中一个。

2008年初,李英强为初中生读者开设《中学经济学》选修课。这门课程的计划是一周一次,每次4个小时,每次讲一个核心的经济学概念,如:选择、交易、竞争、成本、价格……正读初三的小海听过课后,开始借图书馆的经济学书籍去看,他越读越起劲。

2011年,小海考上了中央财经大学。在北京,他多次打电话给李英强致谢,说有立人图书馆相伴的时光,是他成长最快的几年。“我对理想、人生道路的思考和选择,几乎都是在图书馆里完成的。真的很感谢您,李叔叔!”

立人最初的几个分馆多是通过理事们的“私交”建立的。第一分馆设在李英强的母校青石镇中学,第二分馆设在理事张大军的家乡河南淮滨县固城乡,第三、第四分馆设在理事袁万明的家乡四川巴中。发展到2011年,依靠一些公益基金会和爱心人士的捐助,立人在云南巧家县、河北围场县、山西省泽州县等地开设了9家分馆。

图书馆做成功了,李英强夫妇开始筹办自己的草根大学。这所名为“立人”的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罕有的存在,它没有自己的校舍,而是借用初中的宿舍和教室,硬件设施落后;它没有校长,没有固定的管理团队,资金基本依靠公开的小额募款;它的第一期只有暑期班。

这所“小镇大学”发出的招生简章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列出了一批堪称豪华的师资阵容:刘瑜,清华大学副教授、《民主的细节》作者,讲授美国的民主;秋风,著名宪政学者,讲授传统文化与宪政转型;熊培云,南开大学副教授、《重新发现社会》作者,讲授近代思想文化史;“安猪”,公益NGO“多背一公斤”创始人,教大家“如何改变世界';曾经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郭宇宽,讲授“辩论与说理”,并组织两场辩论赛……

这些文化名流中既有李英强夫妇的朋友,也有慕名而来的志愿者。导师们没有讲课费,还要自掏上千公里的路费。

令许多年轻人感兴趣的是,这所条件极其寒酸的“民办大学”不仅师资力量惊人,还免费对学子开放,并且有着高远的理想:让刚高中毕业和进入大学不久的学生感受真正的大学教育,以自由、开放的方式,探索民间高等教育的可能形式。

2011年夏天,立人大学的招生简章在网上发布后,响应者众多,原计划招生80A,可报名的人数超出了三四倍!最终入选的高中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所学的专业五花八门,有的专业甚至是“武器系统与工程”。

学员暴增也给小镇带来了“冲击”,最直观的现象是:青石中学附近几家超市的脸盆、凉席等生活用品卖得特别好;学校食堂偶尔不开伙的日子,周边小饭店就会忙得不可开交;学校对面小卖部的冰棍也卖断了货。

这所“大学”的课程十分有趣,比如举办主题为“如果有6000亿,你将如何改变世界”的辩论会。有人设想,用6000亿的一部分买下一座小岛,在岛上建一个乌托邦国家;有人表示反对,认为不如成立“Feel good woad”组织,通过网络方式培训和组织大学生进行公益实践,以提高大家的公益意识和社会创新精神,而且费用只需6万元。辩论进行得非常激烈,以至于评委老师们也“辞了职”,加入到辩论队伍当中!最后得奖的方案出人意料:把6000亿烧了,抑制通胀。

瑰丽梦想:把“最酷高校”开遍全国

立人大学的条件十分艰苦,暑假班上,电扇吹出的风是热的。来自清华的美女教授刘瑜一边擦汗一边讲课,热得她“龇牙咧嘴”。在这个连3G手机信号都没有的小镇,物质的匮乏考验着每一位导师、学生和志愿者。

学生宿舍里只有硬板床,房间闷热不堪,大家往往要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入睡,早上五点就醒了。“到这儿的第三天,被褥里居然跑出一只虫子,我当场就崩溃了。”志愿者陈永明说。“不过现在我已经练就了什么虫子都不怕的本领,这也算是上立人大学的一大收获吧!”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最穷的“大学”。它能办下去,全靠热心人的资助。2012年夏天,看到义工发出的求助微博后,有网友汇来了3000元,指定用于购买空调;热心人张先生甚至租了一辆车,从郑州运来两台大空调。走进这座中国最穷也最“酷”的大学后,他被学子们的热情和导师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旁听了一周的课,才恋恋不舍地与众人告别,回归生意场。来到立人大学的学生大多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从他们的课外调研选题可以看出来一有人选择研究乡村的小额信贷问题,有人将目光投向镇上和村里的空巢老人,有人研究乡村美育问题,之后还准备筹建一个基金会,致力于支持乡村艺术教育。

出生于1994年底的无锡高中生邹天昱是学生中年龄最小的,她在报到前一天才下定决心买火车票。抵达立人大学,她很快成为活跃分子,校园里经常可以见到她举着机器拍摄视频,见人就问:“你饿吗?”“你觉得自己自由吗?”——这位准备出国读影视专业的小姑娘正模仿纪录片《北京的风很大》,拍摄自己的电影。

一天晚上,立人大学停电,可这并不能阻挡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熊培云在烛光中给大家讲了“我的学思历程”。在烛光摇曳中上课的场景被学员拍照并发到微博,“最浪漫的一课”吸引了许多网友的转发。“无电之今夜,蕲春,烛光里的课堂。夜航船。年轻纯朴的心,视而不见的风浪。纪念,存照。愿世界安好!”熊培云在微博上这样说。

后来,不仅晚上的课在烛光中进行,白天的课也移师户外——学校附近蕲河的沙滩上。熊培云讲胡适,前来当志愿者的希腊女作家芒格斯讲柏拉图和理想国,学生们围坐一圈,引得路人驻足观望,形成了一道有趣的风景。

连李英强本人也很吃惊,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大学居然办得如此成功!他仿佛看到自己心中的那朵蓝莲花正在更多的地方绽放。

把女儿带回农村,有人问李英强夫妇后悔吗?他们说,从没后悔过。“女儿能在农村长大,尽情感受大自然的风貌,观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体会生活的艰苦,也挺好的。”李英强自信地回答。

张新月则感叹,她从未像现在这么快乐过。“清晨睁开眼,就能听见鸟鸣和流水声,感觉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如今,李英强已经在全国建起了16座面向乡村的免费图书馆,藏书10多万册,每月阅览人次6万左右,目前在馆的全职人员和志愿者共计50多人。而他和妻子创立的这所“中国最穷的大学”,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赞誉。2013年的暑、寒假班预计招生500多人。

在李英强看来,这还远远不够。他和妻子的终极理想是让“立人大学”和乡村免费图书馆在全国遍地开花,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这种新颖的教育方式!

在这对公益夫妻看来,成功不是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你能够给予这个世界什么。

猜你喜欢

青石小镇大学
珍珑·青石子度假庄园
安安静静小镇
小青石和水滴
“留白”是个大学问
“CK小镇”的美好
轻质高强堇青石多孔陶瓷的制备与表征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熊的小镇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