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纪周:不“high”不成戏
2013-04-29李丽
李丽
“你走的每一步都事关生死,你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整个人生。”
如此霸气的对白出自导演徐纪周的新作《战雷》。这部被誉为中国版《拆弹部队》的电视剧讲述了扫雷队这一特殊群体的训练生活及成长轨迹。
从《永不磨灭的番号》中走出,徐纪周向更多人展现着他的魅力——尽管没有超强阵容,仍能恰到好处讲好一个故事。
此番,他别出心裁,运用武侠小说的模式,借鉴美剧的架构,叙述当代军人的励志传奇。
不“high”不成戏的徐纪周喜欢尝试,在他看来,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就像是“扫雷”,审查过了,“雷”没炸,你就是英雄;“雷”炸了,就相当于给别人探了一条路,告诉大家这有雷,请绕行。
徐纪周简介:
199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2000年起从事电视剧创作,在剧中担任编剧、导演、制片人等职务。
所获得奖项:
第18届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
第5届华鼎奖最佳编剧奖
2011国剧盛典最佳导演奖
2011搜狐盛典最佳导演奖
北京电视台2011年个人特别贡献奖
代表作品:
《杀虎口》、《永不磨灭的番号》、《战雷》、《团圆饭》
才气'
作为70后的年轻导演,徐纪周钟爱武侠,喜欢漫画,热衷于美剧、日剧,做起戏来有点“疯狂”,不“high”不过瘾。但身为成功的商业剧导演,头脑清晰是必然的,他始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圈内,他还有“鬼才”之称,总能为自己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找到最为贴切的出口。
即使是这部在他执导生涯中,最为拧巴的《战雷》,历时三年,七易其稿,最终他还能够缕清思绪,找准方向。
战争题材一直是他所热爱的,海陆空早已被拍了个够,又有《番号》的珠玉在前,“再拍点不一样的”,他一直在和自己较劲。某些“不可触碰”的禁区成了他最想触碰的故事。冯骥的小说《我雷了》给了苦苦思索中的徐纪周一丝光亮。他随即生出一个念头,将排雷这个命悬一线、且相对枯燥的题材搬上荧幕。
徐纪周才华在于,他用最传统的题材,拍出最不一样的内容。将看上去最不靠谱的想法落地,杀手锏之一即是知人善任,找到最适合的人,将构想转化为现实,冯骥因此成为他最好的搭档。著名军旅编剧冯骥一直生活在部队,对基层的部队生活特别熟悉,积累了很多打动人心的细节,继《番号》之后,他们再度一起奋战。
“我们想将这群时时身处险境的排雷兵的故事,演绎成一部军营生活的众生相,真实地反映一下部队生活,展现人物性格的同时再展现他们的成长。”
想法与现实往往隔着万水千山。当代军旅作品不同于抗战剧,它的限制多,加之排雷是何其专业的技术,视觉化谈何容易?徐纪周与冯骥一起调动着自己30余年的生活经历,将听说过、见过的形形色色的人生融入剧中。于是就有了新为兵逃避训练吃洗衣粉、含猪血,这些看似荒诞、戏虐却是真实存在的桥段。“我们并非要做军旅偶像剧,它是关于成长、蜕变甚至是逆袭,有我们自身成长的影子,是周遭人群的映射。”徐纪周说。
排雷的过程同样需要转化为视觉形象,但《战雷》与美版《拆弹部队》不同,《拆弹部队》对抗的是环境,描写的是伊拉克那样一触即发环境里的敌意与危机。《战雷》排得首先是心理上的“雷”,是如何克服精神压力与恐惧的过程,是心灵的震慑。
于是战争时期留下的地雷成为《战雷》剧集得以展开的最大契机,故事设定于西南边境的“狼山”,这里是毁灭无数排雷高手的死亡之谷。历史、地雷、狼山巧妙地构成《战雷》的背景,为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做好了最初的铺垫。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趴在那挑断一根根引线如何能吸引观众?挑战想象力的时候到了。全剧包含二十几场雷阵,徐纪周要求场场不同,于是古代阵法和越战时期的雷阵统统被搬上的荧屏。为了使排雷过程更具冲击力,他更创新地利用特技,将地雷结构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解析,让观众看个淋漓尽致。
在徐纪周的运筹帷幄下,一个大胆而新鲜的故事出炉了。但这远远不够,他深知,“好的作品一定是商业的,但不能因为太迎合市场,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在个人表达和商业诉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导演一生的功课。”
如今的徐纪周已深谙市场和观众需求,“冲突、传奇、热闹”在他的故事里皆有所体现。《番号》的成功就是由于他能够把这些元素合理调配,融会贯通。
《战雷》中,他的“鬼才”思路再度清晰体现。为了讲好这个特别的故事,他尝试了七种架构,最后锁定武侠模式,用《神雕侠侣》式的少年成长,描述当代军营的人生百态。一个桀骜不驯的玩劣少年最后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男人。剧中不难窥见杨过、黄药师、小龙女的影子……
男性观众会把注意力放在排雷上,谁是雷公,如何排除诡雷,这些“排雷与布雷宝典”足够让爷们兴奋一阵子。女性观众的视线则停留在这群身着迷彩绿的男子汉身上,耍酷、型男、卖萌、硬汉,总有一款满足你。
锐气'
有人喜欢挑战,专挑难啃的骨头;有人乐于求稳,喜欢在同一类型中按部就班。徐纪周显然不属于后者。
在电视剧导演圈中,37岁是绝对还是个年轻人。无疑,徐纪周是幸运的,“年纪轻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这来之不易。更难得,他锐气不减,不想重复自己,始终寻求突破。
其实人生最难的就是“打破”自己,探索全新的领域,颠覆惯常的思维,的确是需要勇气与自信的。
《番号》之后,几乎所有抗战剧的橄榄枝都伸向徐纪周,他并未因此而满足,反而更清醒地面对自己。“我希望在自己还有精力与锐气时,能多一点选择。在有朝气和理想时,能够获得创作自由与话语权是不容易的,这次我不太考虑市场的规则与需求,表达一些我想要呈现的东西。”
《战雷》成为最好的契机,它改编自冯骥的小说《我雷了》,两人因此结缘。因这个题材没有先例与模板,无可借鉴的内容,且视觉上难以呈现,于是两人先行合作了《番号》。
越较劲越让他念念不忘。“三年的时间,反复修改了七稿。这三年里我只拍了两部戏,冯骥也只写了一部《火兰刀锋》,剩下的时间我们一直在反复磨《战雷》。中间几次想放手,但最终还是放不下,好像冥冥中有一种使命感。”
解决了创作上的难题,呈现的过程同样纠结。这部戏既不能按照传统军旅情节剪辑,也不能按强情节剧剪辑,感觉始终不对。又耗时一年,两度更换剪辑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摸着了门道。“这个戏只能随着人物的心境去剪,每场剪的方式都不一样。”
他让剪辑师把自己幻化成角色,走进高等的心里……运用《战雷》专属的讲述方式,终于呈现出他想要的结果。
这部戏于徐纪周而言,是打破番号,忘记番号。把拍摄《番号》练就的“武功”全部废弃,逼着自己练就一套新功夫。“这是充满了自虐式的干法,表面上讲排雷,实际上讲人生。但它实施起来比想象中的难度更大。”一番“自讨苦吃”之后,他收获的成就感同样无法比拟。
《战雷》之后 ,徐纪周坦陈自己短时间内将不会再触碰战争与军旅戏。因为它穷尽了自己对军人与战争的想象与理解。“我很庆幸没有复制之前的小成功,这次为自己设的山真正翻了过去,耗费的精力是相当大的。这是对我之前人生的总结,对这个类型的总结,和平年代下军人的蜕变与成长,通过这部戏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历练。”
霸气'
“我的观点是坚决不用大牌演员。大牌对于戏的掌控越来越强,他们喜欢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角色。但这个剧本是众生相,这是先天的差异,大牌来了一定会试图改变它,我们不想给自己设置障碍。”
说这番话的徐纪周很是霸气。在大牌主导收视的当下,以他的方式风险着实不小。但因为剧本的精良,人物的丰满,他的自信有据可依。
徐氏作品一直在试图塑造群像,《番号》构筑的是一群小人物,有关英雄和保卫家国的厚重情怀。《战雷》全篇都在塑造一群人的形象,一群人的精神世界,全剧无配角,每个人都是出彩的。这样势必增加了创作难度,但只写几个人他表示找不到high点。“我不敢说这部戏能追赶上《士兵突击》,但希望能望到它的背影。”
说起选演员的标准,“合适”即是唯一的要求。而演员的确定方式,同样让人大跌眼镜, “选演员最好的方法就是聊天。”这或许是“鬼才”的又一独门秘笈,在他看来,初次接触,演员势必会紧张、会掩饰。但往往聊上一两个小时后,注意力就不再那么集中,生活中本真的东西会流露出来。这就成为他选择与否的重要依据。
身处上升期的演员,向来都是他的“菜”,张博、邢佳栋、李健皆是如此。就有了剧中张博饰演的高等,叛逆、张扬,个人对抗体质,这个原本最不像兵的,到最后却成长为最好的兵。
邢佳栋是徐纪周本次最大的惊喜,“剧本中的林峰有道骨仙风、独孤求败的感觉。佳栋演绎出了林峰入世后的笨拙,是不完美的,他让这个角色有了烟火气。这是演员自身幻化进去的结果,为角色加了不少分。”
因《战雷》属于当代军旅题材,徐纪周在演员的选择上基本按照对号入座的原则,新兵要清一色没有当兵经历的演员,形象反差大,来自天南海北,营造熔炉的感觉。而基层的军官都必须有当兵背景,有些演员甚至就是在职军官。在部队多年,军人气质已经长在了身上。“剧中三四十个人物,在这样的篇幅里完全依靠塑造是很难的,所以我希望他们来了就是那个人。”
为了这部戏,他可谓殚精竭虑。全剧力求尽可能地还原真实情境,为此剧组参考国内外众多资料,对排雷装备进行了改良,并专门找了一家工厂来生产道具。“可以说演员省下的钱我们都花在了道具上。因为真正的排雷服要负重100余斤,穿上以后几乎无法行动,所以我们必须改进,使它更利于拍摄。”
他们眼中的徐纪周
邢佳栋(《战雷》中饰林峰)
徐导的团队非常年轻,自己第一次与这么年轻的创作团队合作,他们在思想上、创作方法上展现出很多不一样的感觉。尤其是在人和人的交流方式、剧的制作方式上都带来新鲜感。
班赞(徐纪周中戏同学,《战雷》中饰崔鸣)
他对剧本、演员、服装、道具……任何一个环节都认真负责,各个环节都力求精益求精。另外,导演最大的爱好是吃炸酱面,吃完以后那种满足感,特别可爱。
张宁江(与徐纪周先后合作过《杀虎口》、《番号》及《战雷》等剧)
他最大的特点是让每个演员都活在戏里,每部戏都是这样的创作氛围,演员就把自己当成了角色,所以在现场大家就很容易摩擦出火花。此外,他注重做功课,演员之间要对词,创作习惯很好。
童振军(与徐导合作过《番号》、《战雷》、《团圆饭》等)
导演特别善于发现每位演员的特点,然后把它无限放大,这样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出来了,所以他的这些作品,人物角色都没有重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