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马月”与“驴年马月”
2013-04-29陈燕民
陈燕民
比喻一件事无日可期,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成语就是“猴年马月”,用句俗语解释,就是“没年没月”,也就是“没日子”的意思。这句成语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约定俗成了。就连央视“百家讲坛”栏目里,也有不止一位学者这样用。
可是仔细一琢磨,问题就来了。既然是“没年没月”,那用来纪年纪月的东西都应该是抓摸不着、无可对应的才对,而“猴年马月”中的“猴年”,在我国一直沿用的十二生肖纪年中明明就在其中,怎么能解释成“没年”呢?“马月”有没有?马在传统文化中以字代数的序列里排第多少位?这个问题要说的话还挺多,也非常有趣。
先得弄明白“马”是几。这就要从一项由老外发明的科学技术在我国开始应用说起。这项科技,就是电报。电报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发明于英美,传入中国,是在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那时的电报,按字论价,价格昂贵,时谓字字如金。因为贵,所以电文必须用语从简,行文多用言简意赅的古汉语。而每个月的三十天,要是一字字算下来,三十天要用五十九个字,赶上大月,三十一天要用六十二个字。为了达到既准确又简明的目的,清政府在开办电报业务之初,就由当时的文人们从金代编修的《水平韵》中,选择了平声十五韵、上声十韵、去声五韵的首字,正好三十个,用来按顺序代表一个月中的三十天。于是从那时开始,一个月中从一到三十日的每一天,都有一个固定的字来代表了。这三十个韵字是:(1)东、(2)冬、(3)江、(4)支、(5)微、(6)鱼、(7)虞、(8)齐、(9)佳、(10)灰、(11)真、(12)文、(13)元、(14)寒、(15)删、(16)铣、(17)筱、(18)巧、(19)皓、(20)哿、(21)马、(22)养、(23)梗、(24)迥、(25)有、(26)寝、(27)感、(28)俭、(29)艳、(30)陷。后来因电报经常用在军事上,那代表第三十日的“陷”字,军人们觉得不吉利,有沦陷、陷落的意思,于是就改成了“卅”,“卅”本身的意思就是三十。后来用公历,大月是三十一天,就用了“世”字,按行书约定俗成的写法,“世”正好是“卅”加“一”。
在学习近现代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与这些日期代表字相关的内容。比如著名的“五卅惨案”,就发生在五月三十日那天,“卅”代表的就是“三十”;比如“马日事变”,就是二十一日那天发生的事变,“马”代表的就是“二十一”;比如抗战期间的长沙大火,史称“文夕大火”,“夕”是晚上的意思,而“文”代表的则是十二,意思是“十二日晚上的大火”。还有一些历史事件用到日期代表字,弄不清楚它们的含义,就容易闹笑话。比如,汪精卫曾经给国民政府拍过一封著名的电报,史称“艳电”,有人竟以为一定是一封有风月内容的电报,其实“艳”代表“二十九”,“艳电”就是“二十九日拍的电报”,与风月风马牛不相及。
说到这里,大家已经明确地知道,“马”代表第二十一,那“马月”就是“二十一月”的意思,一年怎么会有二十一个月呢?于是“没年没月”中的“没月”,含义就既确定又清楚了。我国习惯生肖纪年,生肖都是动物,找一个十二生肖中没有的动物来纪年,才会有“没年”的意思,而语言中经常跟“马”一起配对使用的,就是“驴”,如“非驴非马”、“驴唇不对马嘴”、“驴前马后”等等,用“驴”来纪“年”,那真真正正是没那年,于是用“驴年马月”作为成语来代表“没年没月”的含义,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这个成语溯源正字,应该是“驴年马月”。
而今电报在世界上已经绝少应用了,随电报而产生的成语“驴年马月”,也随着电报的逝去而渐渐讹变成了“猴年马月”。今天,究其衍变的过程,除了能了解到成语产生之初一些不为人知的知识,也能从中体味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