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实施血糖自我监测

2013-04-29王树海刘英杰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临床意义糖尿病

王树海 刘英杰

【摘要】 对我院2009年11月——2012年7月底共收治糖尿病患者90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5人,其中对一组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另一组不进行,对比两组的血糖的稳定程度。

【关键词】 糖尿病;血糖自我检测;临床意义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突出表现,为治疗状态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糖尿病已引起并发症,重者可能出现失明,肾病等其他疾病,所以血糖的控制监测对生命安全的意义十分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1月——2012年7月底共收治糖尿病患者90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30-78岁,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实施血糖监测,对照组不进行血糖监测,将血糖值进行比较。两组在统计学数据中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合理安排血糖自我监测时间,较为理想的监测时间点即全天血糖谱具体如下:

空腹+三餐后2小时+睡前(5点法)。

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或夜间-7点法。

可供参考具体方案对于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3次或3次以上血糖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最佳次数因人而异,当有附加治疗和调整治疗方案时的监测次数和平常每天血糖自我监测的频率应视病人的需要目标而定。可供参考的方案:

非药物治疗者每天2次不同时段进行,如空腹+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每周1天。

口服降糖药者,选择不同时段,每天2-3次,如空腹+一次或二次餐后2小时;空腹+一次餐后2小时+睡前血糖,每周1-2天。

胰岛素治疗者多采用5点或7点法全天血糖法,每周1-2天,每月至少监测凌晨3点血糖一次,确认无低血糖。

特殊情况下需加测血糖频率。

患有其他疾病、手术前后或外出旅游时。

血糖值>10mmol/L。

糖尿病初发或改变治疗方案时。

运动前中后尤其是开始新一项运动项目时。

遇有身体不适,如心慌、手抖冷汗出现低血糖时。

血糖自我监测预期控制目标值:严格控制血糖,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而避免低血糖发生最有效手段就是加强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测。1999年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规定空腹、非空腹理想血糖范围分别是4.4-6.1mmol/L和4.4-8.0mmol/L。

2 结 果

两组进行对比,实验组的血糖值波动幅度小,且如出现血糖值异常发现及时,并能对症下药,对出现症状能及时进行调节。对照组的血糖值波动值幅度大。出现症状后不能及时进行调节。

3 讨 论

3.1 血糖自我监测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1.32亿,我国患者有2000-3000万,临床上糖尿病患者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系统器官慢性并发症。是导致患者功能障碍及衰竭、致残病死的主要原因。血糖自我监测是近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主要进展之一。采用便携式血糖计实施血糖自我监测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在糖尿病的治疗“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检测、饮食、运动和药物)”中占重要地位。实践证明,严格血糖控制(指全日血糖的整体控制)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可大大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血糖自我监测可直接了解机体实际血糖水平、及早发现低血糖,能为患者和医疗保健人员提供动态数据,便于医患共同参与管理和治疗达到维持血糖特定目标,特别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3.2 血糖自我监测优点与影响使用因素 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适于血糖自我监测,其优点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不受肾糖阈影响比尿糖检测准确;能为糖尿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反映糖尿病患者即时血糖水平;明确低血糖发生时采取应对措施。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时血糖检测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改善身体状况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的掌控自身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活动,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帮助患者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到医院就医。

血糖监测的结果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改善治疗状况。

尽管优点较多但尚存影响其使用因素。表现在糖尿病患者对血糖自我监测的益处认识不足;检测价格的影响;病人心理和生理的因素;测试时间和技术等。

3.3 详尽记录,正确分析监测结果 不同时间段血糖自我监测值的意义。

血糖是直接反映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功能情况,治疗效果极为敏感的指标,分如下时间段进行监测。

餐后血糖,反映人体餐后胰岛素的分泌,在进行药物治疗或饮食控制期间尤需观察的重要指标。

运动前后血糖-机体在运动之后或应激状态下血糖随时升高,随时间推移和体力消耗,血糖将降低甚至会引起低血糖,是制定适合自身运动方式,运动时间的依据。

睡前-凌晨3点左右血糖,此时血糖过高或过低,次晨都会出现高血糖现象,鉴于处理方法的不同建议增加此时血糖观察次数,指导治疗。

其他情况下的随机血糖,机体处于非正常状态或由于其他药物作用影响,血糖较平时波动大,加强监测有利于及时采取措施。

正确看待血糖计监测值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便携式血糖计在自我血糖监测中具有方便快捷,操作简单,需血量少,适合日常监测等优点而倍受医务人员和患者欢迎。与实验室血糖监测结果相比较,常存在如下差异:

标本差异。便携式血糖计检测的是末梢全血葡萄糖而试验室生化方法监测的是静脉血浆或静脉血清葡萄糖,两者本身存在一定差异。

血糖计使用不当是最常见的问题。如未按说明操作、血量不够、组织液混入、消毒皮肤部位酒精未干、血糖纸受潮失效等。

大生化仪的系统误差,操作误差。

未同时同步测定血糖等。

记录分析自我血糖监测结果,鼓励病人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其意义在于能够提供长期准确资料使医生了解患者并指导治疗,便于自己了解病情,及时采取措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学会自我分析监测结果通过监测能够发现病情没有好的原因,是饮食问题、运动问题、用药问题或是其他生活细节问题,真正做到把血糖监测作为调整患者生活的客观依据。

3.4 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

3.4.1 医生或糖尿病教育者应每年检查1-2次患者的自我监测技术,尤其当自我监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相符时,必须检查其监测技术的质量控制情况(包括对照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监测和与医院血糖监测的一致性)。

3.4.2 血浆葡萄糖水平比全血葡萄糖水平高10%-15%,在解释血糖水平时应注意所采用的仪器是检测的血浆葡萄糖还是全血葡萄糖。

3.4.3 患者应做好血糖监测日记,包括:血糖测定时间,血糖值,进餐时间及进餐量,运动时间及运动量,用药量及时间以及一些特殊事件的记录。

3.5 血糖监测的意义

3.5.1 监测高血糖 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无自觉症状高血糖只有通过血糖监测才可能发现。

3.5.2 发现低血糖 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还大,尤其老年人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有症状的低血糖可通过测定血糖证实,无症状的低血糖只有通过血糖监测才能及时发现。低血糖后可出现反应性高血糖,应注意鉴别。

3.5.3 指导治疗 血糖浓度随饮食量及药物剂量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即时的血糖监测,及时加以调整,实现血糖达标。

血糖监测可以很好的监测出血糖的变化,对出现的症状及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可以很好的保证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主编.《实用内科学》第十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向红丁,吴纬,刘灿群,等.1996年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特别基线调查报告.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131.

[3] 钱荣立,代三冬.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的临场特别与防治.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85,1:13.

猜你喜欢

临床意义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及临床意义分析
浅论慢性胰腺炎CT影像解剖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