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露寺中且听清凉茶语

2013-04-29王迎新

茶道 2013年7期
关键词:茶席茶会山泉

王迎新

静,听得见雨滴从屋檐滴落到石板上细碎溅开,山泉在红泥炉上的银壶中微微作松涛之响。

古木楼里的一方天光微微泛青色,细雨自天穹密密落下,接近地面时却了无声息。不用抬头,知道对面的三席茶,国栋、汪云、茗仙和我一样在静候;旁的两席,木白、志琼及每个茶席对面的五位嘉宾亦一致默默等候,心意相通。而临院亦有五席茶、一席香。一席流水席,人人都在候着。

茶鼓声渐起,如隐隐滚雷涌入耳中,是为吃茶之令。

提壶注水,壶中的山泉正是二沸,润茶、润盏,条索细长的景迈古树单株茶在青瓷盏中泛起生机勃勃的花蜜香,此香在微雨中将景迈古茶园的山野韵致娓娓道来。今日瀹茶之水是甘露寺日常用的山泉,清甜甘冽,将景迈茶的甜润尽数发散开来。单株茶滋味清淳,今日之明火、山泉,湿润的空气,正好成就了它特性之完美。

五巡茶过,再添水加炭,顺便添几根松针在炉边慢慢烘着。此松针是席上插花修剪时落下的。不忍弃之便学古人拾柏子为香。茶席用香其实不必骄奢,户外茶事,取自然之香更有韵致。慢慢烘出的松香味道,在湿润的空气的悠远漫长。

第六辑茶会筹备之初,目饮目读兄介绍甘露寺:九华山甘露寺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坐落于九华山北半山腰,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玉琳国师朝礼九华,途经此地,赞曰:“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时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闻之旋即离洞,并得青阳老田村吴尔俊等人资助破土建寺。动工前夜,满山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故得“甘露庵”之名。故迎新茶席取“身如琉璃松间露”为题,想尘世酷热,佛法譬如甘露,度苦厄,;今我辈茶人恭敬事茶,托一瓯清凉在红尘中予人安宁、清静。期冀茶亦可如甘露,润人、润己,观人、观己。君不闻,《宋录》有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

前日与且饮且读、桓迦、砚田一起登山探茶,采得青青松枝,正好应和迎新茶席主题“身如琉璃松间露”。旁的席,有木白以白石青苔、铜灯笼营造的山水小境。布席时木白在灯罩上洒了点水,这会儿,在烛火烘烤下,水滴该是化做白雾飘散去了。一期一会,即生即灭的茶境正是他的主题“露”;志琼的席上有莲,有一叶绿荷,叶下的她定是笑意盈盈地斟茶传盏,温暖了席间的饮者;对面的茗仙气定神闲,素衣素颜,景迈茶在她手中定是一番美滋味,汪云用碗泡的此茶滋味又当温润许多;白衫蓝褂的稻谷草屋国栋,席上的插花是红枫,采自藏学师傅的堂前。藏学师傅和蔼可亲,融禅机于诙谐谈笑间,茶会前夕为众茶人说法论茶,令闻者受益良多。临院里,芭蕉滴翠,静荷无语,琴音飘来,是且饮且读还是疆蕾、张霓、王栋在抚琴?箫声起了,是清欢在木楼上遥送音韵?

隔壁院里,芭蕉下的茶烟怕也是染了轻绿,静清和的那几只粉盏阿谁在饮?四季轩主的躬亲手制茶匙与谁结了缘?老崔雕版下的经文定有人把盏轻颂,栖谛的茶汤在“北斗七星”里可是灿若暗夜明灯;福樱席上的一枝青荷可曾含敛如故,阿昌在龙象台背临青山万壑,瀹茶手法可有了些山川气概?

换上朱泥紫砂壶,两粒90年代的小熟沱茶在壶中焖泡片刻,汤色浓妍如琥珀色,盏面聚起乳白的水汽。这一瓯茶汤在雨后的古木楼中生发出旷远之韵,若前一道景迈单株古树是欢喜、清静的当下,那这就是密实陈酿的过往。万虑消沉,茶汤替茶叶说话,瀹茶的人,大可沉默了。

松针的香隐隐飘远,听见旁的人细语:“真好闻。”此情此景,犹如天作,一切因缘而生,顺缘而成。无上清凉云茶会历时六辑,每一次都喜结善缘,得诸多相助。感恩之际唯初心如故,方不负这云聚之饮。

第三道茶的茶时到了,带着梅子香的普洱生茶的滋味层层叠叠在舌尖展开,在心头荡漾。是今日如是安闲拟古之意,明朝之活泼生机?这样的茶、这样的席、这样的人,曾在西园里自在逍遥?曾在妙喜山中酬答知交?或许,我们的先人曾经拥有的风雅与人文情怀。从没有失去,只是久藏,在日月里厮守在血脉深处,终有绽放之时。

茶鼓再起,第四道茶,是席主体己茶的时间。虽“独饮是人生最为体己的时刻。”此间,分享才是体己茶最真实的心意。尘世碌碌,佛音慈悲。譬如甘露,点滴清凉。茶亦人间甘露,涤尘润心。吾辈茶人,结缘九华,恭敬事茶,观己观人,感恩无限。甘露寺中,且听清凉茶语:“此甘露也,何言荼茗?”

呵,昨日夜里,担心了一宿的雨,原来是涤尘的清凉慈心。

猜你喜欢

茶席茶会山泉
那么多,那么好
『即使不来也要做』
歇一下,笑不停
如果你不看,我就白写了
茶席设计的研究综述
茶席:一种可以玩的艺术
如何办好一场茶会
“茶会”九问九答
浅论茶席插花
茶会的起源与发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