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欣赏”变得更有效
2013-04-29陈雪琴
陈雪琴
摘 要:小学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当前美术欣赏课的现状出发,陈述自己在美术欣赏有效性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美术欣赏; 有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92-001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美术学习中都设立欣赏课程。可是,一直以来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开展并不乐观,很多老师一上到欣赏课就泛泛的带过,在公开课中也很少看到有人开设,原因很简单,学生审美能力不高,上欣赏课会让课堂变得“安静”不够“生动”,不如绘画、制作课来的“丰富多彩”,学生也往往喜欢上绘画和手工课。然而我们很明白小学美术欣赏课的设计中往往汇集了古今中外一些艺术大师的或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这一课程内容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谈谈上好美术欣赏课的的几点认识和尝试。
一、合理的内容和深度是提高美术欣赏的前提
美术欣赏是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它离不开学生现有的审美基础,任何脱离学生实际欣赏水平的认知活动都是空洞的。
1.合适的欣赏内容让学生对欣赏更感兴趣
欣赏给予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直观的内容,能否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视觉取决于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欣赏作品内容的选择。如低年级的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像《花的世界》《妈妈和孩子》,这种题材比较接近低年级小朋友的生活实际,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中年级的学生对色彩、造型已有一定的认识,所以欣赏内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上,如《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材质的美》,从中学生也能将欣赏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创作,让自己的作品呈现多样化。而高年级则可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全面的专题欣赏,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非凡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像《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追寻文明的足迹》,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的作品更具有创造力。
2.合理的欣赏深度能让学生的欣赏变得易于理解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欣赏水平,所以教师对作品深度的挖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对“花”的欣赏为例,这个主题符合学生的实际认识,深受大家的喜欢。但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应在对其欣赏深度的挖掘有不同的体现。如一年级《花的世界》中,主要让学生以自然界中花的形态、色彩、习性、品格欣赏为主;四年级《生活与艺术中的花》则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花卉作品中的用线、用色、构图、笔触,感受作品欢快、宁静、大气、细腻等不同风格,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用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反之,如果让一年级的学生来理解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显然会让学生不知所措。只有合理的欣赏深度才能让学生的欣赏变得游刃有余。
二、规范的欣赏程序是提高美术欣赏的基础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提高美术欣赏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欣赏的一般程序,让其主动去观察、分析和感知。为此可采用以下的策略形成可操作的欣赏程序,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全面地理解作品,避免学生无处“落脚”,“零散”欣赏。大致的环节为:1.观察描述: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画面的主题、内容及作品的形式。2.认识分析:用已学知识对作品中的造型特点、色彩表现、线条应用、构图分布等艺术形态做深入的分析。3.感知、评价:根据以上的内容分析,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对作品进行整体的评价。规范了以上的欣赏程序,学生面对一幅作品将不会再显得“茫然”,而是会主动的去欣赏评析。
三、富有创意的的引导是提高美术欣赏的有力保证
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老师适时的点拨铺垫也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活与艺术中的花》一课对作品《银莲花》的欣赏中,学生通过欣赏只能停留在艳丽的色彩、灵动的线条中,于是我就提问:“你猜一猜作者画这幅画是心情如何?如果把银莲花比喻成一个人,它又会拥有怎样的性格?”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活泼欢快”,有的说“开朗”,更有的人说“热情”,将作者给予银莲花的情感感受出来了,由此我在引出作品《蓝花瓶》做对比欣赏,并提问“如果《银莲花》是活泼、热情的,那《蓝花瓶》呢?”学生马上通过对比画面的色调、花瓶的造型,体会出《蓝花瓶》优雅而高贵的美。由此可见学生更好地欣赏作品离不开老师富有创意的引导。水无常势,教无定法,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值得我们每个美术老师去思考、寻找。
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提高美术欣赏的推进器
在美术欣赏课中或欣赏活动中,往往看到教师独立担任着作品欣赏的“主角”,灌输式地向学生讲授作品的内容和特点,而学生“鸦雀无声”,参与度不高。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学习是受“兴趣”所驱使的,“枯燥”的讲解使其失去了欣赏作品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得以延续,提高欣赏的效率。如在欣赏作品《玉簪花》和《露气》时,我就让学生用对比欣赏的方法观察这两幅风格迥异的作品,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说说你比较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更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反表自己的观点。在欣赏过后,我设计了“为作品找个合适的家”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作品和房间的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寻找感受作品与房间风格的一致性,对于这样的练习,学生感到既新鲜又有趣,自然“热情高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效率也就提高了。由此可见,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代替以往单一结构的教学,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让欣赏教学变得更有效。
合理的内容和深度、规范的欣赏程序、富有创意的引导、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我相信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一定能大大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效率,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