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成长之路死了也要走
2013-04-29王崇
写这篇文章时,我刚刚经历在上海的一次新尝试。在我所在单位的全力支持与鼓励下,我策划了一个大型生活教育舞台秀。若这样介绍,我大概就可以姑且被称为导演兼主持人了。事实上,整件事的开端,就是我头脑中的一个念头。然后我把它给说了出来,得到他人的全力帮助,最终我实施了我的念头。就是这样。活动非常成功,因为真是很轻松,很好玩。但这还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要想让自己精进成长,我们首先得放松下来,然后有空间学习,然后用所学,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好。
舞台秀的名字叫“平凡人和他的周末”。意思是:我们都是平凡人,透过学习和分享,我们都可以成为伟大的人,服务这个社会。
由于这个杂志在深圳,我知道很多读者无法来上海参加我的现场活动,除了未来我们会与网站和电视台合作,转播视频。我对与我一起对话了一年多的《女报》的读者有个邀请:若你们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有所学习和收获,请将你们所学分享给你们周围的人,这是我们服务他人的好机会。
不过,秘密是,首先让自己放松下来,享受生活。
人活一辈子真的不容易,若能被人理解着长大该多好啊看着看着,我就哭了
读者郑诺的第一封来信
王崇,你好!你在女报杂志上面的专栏,写得太好了。我不知道应该怎么说,因为我一向是个词穷的人。心中的感受总是无法完全表达出来。记得有一期看到你那么理解孩子,感动得哭了。觉得如果每个家长都能这样对待孩子该有多好,未来世界一定会少很多心理不健康的人,世界一定会更美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一定会更美好。
现在刚刚看完一篇《父母不要问“为什么”,学会问“怎么了”》之后,觉得你分析和观察问题的视角真是不一般。其中,你说,“这封来信提出的真正问题是:在遇到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我如何与自己难受的情绪相处?”真的,这一直是我应该学习的问题,有的时候总觉得是我摊上的人或者事,让自己烦恼至极,情绪难以控制,现在我要好好想一想,是不是问题在于我自己,因为活在世界上,尤其有了孩子,不可能不会遇到烦心事,关键是看自己怎么处理和对待了。
说真的,我的孩子20个月了,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我就开始焦虑与烦恼,而这些全与孩子有关的,其他的不会让我这么烦恼。现在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不那么脆弱了,我也比刚当妈妈的时候强一些了,但是还是和没有孩子之前的洒脱与心情相差很远。有时候虽然你写的东西,我也不一定能完全领会,但是真的看到了你的真诚、认真与用心。
你是真心希望孩子和妈妈们一点儿一点儿好起来,而不是想当所谓的什么专家。谢谢你这么好。希望你也不要太累,然后一定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陪在我们身边。谢谢你。
郑诺
读者郑诺的第二封来信
补充一下,有个地方没表达完全。上封信说,看到你那么理解孩子看哭了,也是因为,有了孩子以后,发现人活一辈子真的不容易,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就能被人理解着长大,该是多好的一件事呀,所以就哭了。
郑诺
王崇回信
郑诺,你的来信我收到了,谢谢你真诚的表达。我也很认同你信里所说,“你是真心希望孩子和妈妈们一点儿一点儿好起来,而不是想当所谓的什么专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人,透过学习和分享,我们可以变得伟大。所谓的专家,若是指那些有所学习,并愿意分享的人,倒也不错。但人有个趋势,容易将专家与自己区分,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好,但会忘了,一切皆为学习者的道理。我的出现,就是想告诉大家,我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学的,一步一步用的,没有秘密。大家都可以。当然,有一个秘密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也可以与他人分享”。再次感谢你饱蘸激情的来信。
真诚的王崇
这是一条成长之路,也是一个人的英雄之路
读者kouka的来信
王崇,你好!看了一段时间你在《女报》的专栏,你的微博和博客。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只是觉得很愿意看,所以就想到给你写信。不管你是否看到,就像你说的,也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梳理吧。
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我的宝宝20个月,这两天生病了,每次感冒几乎都是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我比较担心这样的状况会转变成哮喘,去看了不少医生都说还不能确诊,也有可能是过敏引起,还是需要再观察。我是个特别操心的妈妈,总是想用最好的方法养育孩子,让他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所以对于他日常的各个方面都比较在意,这也让我自己觉得比较疲惫,心灵不自由。我在慢慢学着放开自己,我问了我自己,然后发现,我其实真正担心的并不是宝宝生病,而是怎么跟宝宝的爷爷奶奶度过宝宝生病的这段时间。平时白天上班,宝宝是公婆带的,我们也非常在意宝宝的身体,小的头痛脑热就会要求给宝宝吃药,吃了不马上好,就会很焦虑,问怎么办。通常是挂水、看医生。由于我自己平时在微博上和妈妈交流看医生的体会,觉得宝宝还是要少吃药、少挂盐水、耐心等待他痊愈、增强抵抗力比较好……所以我每次对于宝宝吃药看病等都不是很积极。这导致我和他们之间有一些冲突,当然这些冲突并不是很明显,只是我自己感觉到的,我不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跟他们相处。
继而我又发现,自己其实在和人相处中,都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冲突的。我基本上是很少很少与人冲突的,如果有意见不合,我很少说出来,会尽量维持表面的和平。我回忆了我的童年,是严父慈母型的,不管爸爸怎么教育我,即使我有不同意见,我也不会反抗,就是默默离开。现在想来是不是从小我就学会了忍耐?我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人:我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也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表达后,我不会觉得难过。
现在每次和公婆说出我的不同意见后,我就会不自在很久,我不知道自己是难过、愧疚,怕他们不喜欢我,还是什么……这点很困扰我。我们同住,我不知道怎么样才会让大家相处得更轻松、融洽。包括平时在教育宝宝上的分歧,我不知道怎么样提出来,才让他们更接受而我自己也更舒服。
另外有一点。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我看了很多书。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等等,我都看了,我希望给宝宝一个自由的童年,他要玩要吃要不听话,我几乎没有跟他生气过,而先生跟我的想法不同,他觉得我是溺爱、退让、满足……这样是不对的。刚才他还发了李天一的新闻给我,说让我警示。其实我也一直在反省,也在努力寻找,究竟怎么样的教育才是真的“爱和自由”?纵容和自由的界限在哪里?我应该怎么做呢?
一位总是想很多的妈妈
王崇回信
你好,你的来信我收到了,非常感谢。你说你喜欢看我的文章,但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若我相信一切如你所言,我就会对你有更大的好奇:我很想知道,你是在哪里学到,可以这样慢慢地、准确地描述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是你一直有这个能力?若我不相信你,我就会很高兴地告诉你,你都学到了,而且学得很好。只是你不知道。让我借着你的来信与大家分享。我想告诉大家,在你的来信里,我看到了什么?
1.我看到一个与自己在一起,好好说话的人。看看你精准的表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若不是与自己安静地相处,这样的描述是很难出现的:“王崇,你好!看了一段时间你在《生活》的专栏,你的微博和博客。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只是觉得很愿意看,所以就想到给你写信。不管你是否看到,就像你说的,也是对自己情绪的一种梳理吧。”人的内心是很复杂的,情绪也如此。不知道是什么,就愿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吧。
2.我看到你高度的觉察能力。来看看这段:“我问了我自己,然后发现,我其实真正担心的并不是宝宝生病,而是怎么跟宝宝的爷爷奶奶度过宝宝生病的这段时间。”当我们找到真正的问题,我们也就找到一半的解决方案了。你看到了吗,你透过表象思考问题的能力。你是如何做到的?
3.接下来这一段就更精彩了。问题的真相真的是“怎么跟宝宝的爷爷奶奶度过宝宝生病的这段时间”吗?你再一次深入追问,你告诉我们另一个真相:“继而我又发现,自己其实在和人相处中,都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冲突的。”
……
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不能再多举例了。不过,若有机会,你真的要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做到的。
这位署名“总是想很多的妈妈”提出了如下精彩问题:
1.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差异和冲突?
2.如何用更好的方式照顾生病的孩子?
3.纵容和自由的界限在哪里?即,如何学习“自由和规则”。
我试着谈谈第一个问题。我与大家一样,一直有一个误区,以为人际关系是用来“和谐”的。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我才发现一个真相:人际关系是用来“冲突”的。
这话怎么理解呢?
若只想着“和谐”,我们就会像这封信里写的那样,害怕冲突,害怕表达真实的自己,以维持表面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也是有理由的,因为我们都很善良,不希望伤害别人。如果我们进一步觉察,就如信里所谈,这个方式可能与我们的童年有关,那我们也需要知道,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希望“生存”下去。试想着,在那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用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我想,我们很多人都已经被“干掉了”。所以,这样的方式曾经保护我们不伤害他人,不受更大的伤害。看到这一点,我们真的需要好好感谢幼年时的自己,有这样的智慧,让我们得以生存。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个方式也束缚了我们,让我们的关系不真实。我们为此付出了一些代价。我们不自由,不快乐。
如今,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弱小的孩子了,因此,我们可以学习用新的方式让自己更自由、更快乐。要怎么做呢?
1.首先,真诚地感谢自己已经做的。
2.告诉自己:我相信,我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让自己活得更自由,更快乐。因为,我值得过更好的生活。
在没有学到新的方式之前,相信和目标是最重要的。这是一切行动的前提,就是:你要不要、相信不相信自己可以过得更好。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若没有这份相信和勇气,我们就会再次回到童年时的状态:期待他人改变。
这是一条成长之路,也是一个人的英雄之路。我的真实想法是:死了也干。你们呢?下一期,我们谈谈具体的做法和后面两个重要的议题。篇幅原因,若感兴趣,请持续性地关注和阅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