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妈妈讲有脑子的故事
2013-04-29
我很烦一首歌: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难道现在的小孩就有土地吗?那个时候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任何时代,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富二代也不例外。然而妈妈可以翻身得解放,孩子只能靠自己。所以,请妈妈讲有脑子的故事,而不是只有情绪的故事。
示范课 美国老师怎样讲《灰姑娘的故事》
坏的故事讲法是相同的:故事的作者是谁?中心思想是什么?某句话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是明喻还是暗喻……
好的故事讲法,各有各的不同。它们跟坏的共同区别是:充满爱、耐心和用心。
美国老师怎样讲灰姑娘的故事,流传虽广,但由于实在精彩,我们不得不重温一遍其中的经典片段: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灰姑娘)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
老师: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算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算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如何讲出有脑子的故事范例
《石头汤》
没有高深的指导,没有过多的引导,六岁的孩子却说出了“看上去是村民们帮助了和尚,其实是和尚帮助了村民们”这么富于哲理的话。
几块简单的石头煮成这么美味的汤,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可能秘诀就在于:让孩子自己去说去想,自己往锅里添东西。
石头汤的故事很简单。三个和尚来到一个饱经苦难的村庄,村民们心肠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可是,和尚们用煮石头汤的方法,让村民们不知不觉地付出了很多,纷纷从自己的家里拿出佐料、食材,将本来只有三块石头的汤,变成了一锅丰盛香浓的汤。
太简单了。所以,旁听美国加州尔湾小学的阅读课时,我抱着纯粹看看气氛和好玩的心态去的。
十多个六七岁的孩子,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听她绘声绘色地讲那锅本来只煮了三块石头的开水,被村民们拿来盐、胡椒粉、胡萝卜、面粉等加入以后,变得美味无比。
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认为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锅汤,或者是想自己做一锅汤。
这时老师提问了:如果你在这个故事里,你希望自己是和尚,还是村民?
有的孩子们说:我想做村民,他们有房子,有食物,生活舒服,他们帮助了和尚。
有的孩子说:我想做和尚,云游四方,见识不同的人和事情。
老师问想当村民的孩子:如果是你,你会开门吗?会给和尚提供食物吗?
孩子回答:如果妈妈不在家,陌生人来了,我不会开门。
有的孩子:我可能会看看有没有其他人出去,我自己才会出去。
老师说:说得很好。村民们虽然有些地方做得不好,保护孩子却没有错。作为孩子,我们首先要保护好我们自己。你们想想,如果我们随便开门出去受到了伤害,那么下一次再有陌生人,大人们会不会允许他们在家附近生火呢?
孩子们想了想:不会!我的爸爸会拿枪把他们赶走的。
老师:三个和尚就更不会找到食物了对不对?
孩子们:是的。
老师:所以,对孩子们来说,保护好我们自己,就是帮助了别人。对不对?
孩子们纷纷点头:对!
老师问想当和尚的孩子:你们觉得,和尚为什么能成功使村民们把家里的东西拿出来?
孩子:因为有三个和尚,他们说话互相配合。
他们一个说:如果有什么,汤会更美味。另一个回答:可惜我们没有。他们没有直接问村民要,但是他们是说给村民听的。这样,村民才不会觉得反感。
老师说,所以我们要珍惜朋友,一个人做不到的事情,两个人可能做不到,但是三个人在一起相互帮助,就可能成功。
老师又问:到最后,村民们明明知道和尚用石头煮汤是假的,为什么还会留他们住下来?
孩子:因为和尚让他们享受了合作与分享的乐趣。
因为和尚的到来,让村民们和邻居的关系变得友好起来。
看上去是村民们帮助了和尚,其实是和尚帮助了村民们。
听到最后那句话,我很吃惊。多少人活到二三十岁都体会不到的境界,竟然从年仅六七岁的孩子嘴里说了出来。这是怎么做到的?毕竟这真的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而从头到尾老师的引导也很简单。最后的效果却如此惊人。
一锅只有三个石头的汤怎么能变得如此美味呢?当然有老师的引导,但重要的是,她没有自己往锅里放调料,而是引导孩子们把自己的理解像食材一样纷纷投进最简单的锅里。
那真是一锅妙不可言的汤。体验人:卢丹丹,育儿专栏作家,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旅居海外多年,两个孩子的妈妈,在瑞典和美国学过多年的儿童教育。
卢丹丹讲故事体会
我们太想替孩子把日子给过了
朋友的孩子高中时去了美国西雅图Northwes tschool念书。一去便碰到了一点麻烦。第一个学期的宿舍是学校分配的,朋友孩子被分到了一个游戏成瘾的舍友,说对朋友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影响那是假的。
朋友急了,几次想跟学校交涉,都被孩子拦住了:下学期就能自己组合,到时再换宿舍就可以了。
做妈妈的想象力总是格外惊人。看到报纸上沉迷于网游的小孩为了几十块钱杀人,朋友做梦都是那个连脸都没见过的网瘾孩子狂性大发。但最后她的孩子跟舍友平安无事地相处了一学期,“和平分手”了。
2010年,几个中国熊孩子在西雅图发扬国粹,在学校呼朋唤友打麻将。其他中国孩子的父母,虽然自己不见得不喜欢打麻将,却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打麻将,于是把这事儿严肃地在家长会上提出来。
没想到,学校商量后给出的意见是:如果学校不禁止其他国家的孩子打麻将,也就不能禁止中国孩子打麻将。学校会告知你们的父母不愿意你们打麻将,但如果孩子们还是要打,学校也绝对不会为了让远在彼岸的父母安心说假话。
后来的结果是,熊孩子们打了一阵子麻将后,很快没了兴趣,自动散了。
去年秋天,朋友孩子念11年级,马上面临升大学的选择。Northwestschool的高中部主任Ben不远万里到上海来给中国的家长们开家长会,以帮助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为升大学做指导。
朋友自己第一次参加这种跨洋家长会,紧张到要请我做翻译兼陪同壮胆。
我很理解她。很多中国家长参加家长会的心情都是相似的——又怕又无奈又向往。如果孩子是一等一的优等生,表扬必定铺天盖地,只需要安坐在下面喜滋滋地微笑聆听,时不时矫情地提一个无伤大雅的小问题以引起其他人对你个人的关注就行了。可一等一是个什么概念呀?大部分孩子都不是。于是,家长会于你便是可有可无的陪衬。如果万一不幸孩子有点拖后腿,那么,高高在上的老师们一帧帧幻灯片说出一串串人间真理,没让你羞愧至死已数人家德艺双馨了。
但是一对一的家长会刚开始,朋友说她就放心了。Ben谈及朋友孩子的网瘾舍友时,坚持不对那个网瘾的孩子给出任何一句评价,只是有点苦笑地微微点头。朋友说,看到他对那个孩子那么尊重,就知道自己对孩子可以放心了。
陪着朋友听了半天,没觉得孩子最终选择什么大学或专业跟家长有多大的关系,学校始终强调的是孩子的愿望和想法,还有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头到尾都在说:孩子的孩子的。
貌似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这次家长会却给朋友带来了安心和坚定。
许多人臆想着在美国读书多么轻松就跟玩似的。其实只要身在其中,就能清楚地知道美国没有这样的馅饼(这样的披萨也没有)。孩子常常回复朋友的QQ留言都是:
我有事了哈。
我在看书哈。
我在赶作业哈。
有一次他在生物课上抽签抽到到了“松果体”,听也没听过,一周后却要就这三个字进行演讲;人文课让写一个历史人物,得花无数时间在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找图片,5000多字的论文,费的脑细胞比做一沓试卷多了去了。
一切都得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想,自己去经历。
但最后得到的结果,也超出父母固有的思维习惯和模式。
中国父母讲故事最大的毛病,就是我们对待孩子的毛病,总是想替孩子们解答一切,告之一切,恨不能替他们把日子也过了。但是,说到底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生,父母只是个陪伴者,是个注视他们成长的人,我们只要爱他们、引导他们就好。第一个想到往鱼头里丢豆腐的人,一定不是等着父母做好饭乖乖开吃的角色。
如何讲出有脑子的故事范例
《三只小猪》
课题背景:美国儿童问题专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提到了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个概念:逻辑后果与自然后果。自然后果,就是孩子在没有成人参与下行为自然的后果,比如说不吃饭会肚子饿,不穿衣服会受凉。而逻辑后果,则是指有成人参与形成的后果。
这两者运用得当的话,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但是,专家还是提倡父母们要更多地使用自然后果。换成大家听得懂的话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孩子就会从“后果”中得到经验教训,从而自发地发改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加强正确行为。
在女儿两三岁的时候我读过《三只小猪》的故事给她听。等到她自己六七岁会读书的时候,每个故事她都开始有许多的为什么。
女儿问:为什么那三只小猪要自己建房子呢?
我:所有人长大了就要离开父母自己生活,所以要自己建房子。
女儿:我长大了后也要跟爸爸妈妈分开么?
我肯定地答:是!
她沉吟半晌。
这个时候,她已经知道了独立的概念。
她再问:为什么小猪妈妈不带着他们一起建三座房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建自己的房子?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
我反问:我们来猜猜,猪妈妈家盖的是什么房子?
女儿摇头:不知道。
我看着女儿:我觉得应该是草房子。
女儿不解,我说:一般来说,孩子离开爸爸妈妈的家,马上会找一个与爸妈家很相似的地方。所以猪大哥第一个盖房子,就是盖上了一座与爸妈家一样的房子,草房子。
女儿认可了我的说法。又问:那第二只小猪、第三只小猪是怎样知道去盖木房子与石头房子的呢?
我引导她:你觉得呢?
女儿想了想大声道:他们走到很远的地方,看见别人家有木房子、石头房子,所以知道了盖木房子与石头房子。
我慢悠悠地说:所以小猪妈妈不带他们一起建房子,而是让他们每个人自己做自己的事,这样才能够知道自己哪里不会,哪里做得不好。然后,再向比自己厉害的人学习本领,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女儿说:好,以后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这样,长大后我做的饭会比妈妈做的更好吃,我会比妈妈更会穿衣服,工作也会比妈妈的更好。
兰若水讲故事体会
重要的不是将来会有多少伤害,而是你教给了她多少抵抗伤害的能力
年轻的时候,眼睁睁看着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同学因为感情上的挫折自残、辞职,变得面目全非,感叹养女儿何其不易。你可以保护她的童年、少年,却无法保护她永远不受伤害。女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代表弱者。
女儿刚出生的头几年,怎么让她长大以后不受这个世界的伤害成了我日思夜想的大课题。直到重新说完三只小猪的故事,女儿开始每天自己整理书包。
我是个不擅长整理的女人,我为女儿整理书包的时候,经常忘了放课本或者忘了放作业本,鸡飞狗跳。女儿自己开始整理后,偶尔我打开她的书包,发现书与作业本整齐地放在书包里,文具各安其位地放在文具盒里。这……整洁得完全不像我的女儿嘛!
上初二时,她买了两只仓鼠。我双手一摊:“我完全没有养过这种东西,退了吧!”
女儿说:“我自己搞定。我肯定能做得比你好。”她从网上的仓鼠吧里,分清了她买的仓鼠的种类,给它们分别买了笼子。她告诉我,仓鼠是独居动物,两只放到一起会互相残杀。这我还真不知道。
仓鼠粮食她起初是去宠物市场买,价格超过她一个中学生的承受能力。于是她从网上百度了如何自制仓鼠粮,果然经济营养。她一个星期清洗消杀一回仓鼠笼子——不少来家里玩的朋友都很惊奇女儿养的仓鼠气味清新。
不过,当第一只仓鼠生病去世后,她哭了一场,我与她爸陪着她一起将仓鼠埋了。这种悲伤的时刻,她需要我们的陪伴。
而第二只仓鼠,现在还活泼地在家里待着,成了我们家的一份子。每个周末,住校的女儿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清洗仓鼠笼子。
去年,女儿强烈要求买烤箱。作为中餐的忠实拥趸,我对西式面包与蛋糕完全不感兴趣,烤箱对我来说使用的机会有限。但女儿向我保证:“妈,我一定用烤箱烤出你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面包。”
买回烤箱一周后的周六,住校返家的女儿烤出了我此生吃过的最好吃最实在的全麦面包,香,软度适中,入口有着浓郁的面粉香。从此,周末两天的早餐全家人都有各种面包可吃,包括北海道面包、家常餐包。
每个周日晚上,她临去学校前,还会特意给我烤两个我钟爱的全麦面包。
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带给她也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然她也是有叛逆期的。她的叛逆期来得晚,但特别汹涌澎湃,高二开学没几天就直接说想休学一年。
我和她爸爸惊呆了。她爸爸问:“为什么要休学?”
她说:“找不到学习的意义。”
我和她爸点头:“我们建议你先请几天假。在这几天假期里,仔细地思考,然后作一个规划出来,看看你打算如何度过这一年。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负责。”
她果真在家里待了两天,第三天一早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她告诉我,她的梦想是要成为一个剧作家或者导演。想了两天后,她觉得上好大学是一个更为快捷的途径,所以,她找到了学习的意义。
我送她坐上公交车,心中十分快慰。风浪总是会来了。幸好,我已经教会了她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女孩,走到哪里都不会太差。
如何讲出有脑子的故事之:
如何将一个糟糕的故事讲成好故事
不肯好好讲故事,似乎是中国式教育的通病。我们受到的传统讲故事教育里,不但要把故事简单粗暴地肢解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甚至连配图都力图避开有爱的角度。所以,有人说编教材的都是高级黑,学不好全是教科书的错!
范例
故事不好看,考验的是讲故事的水平
《爱迪生救妈妈》
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医生们都不用做手术了吗?在我看来,这个跟眼镜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名字一样好的问题,跟电灯的发明一样激动人心。
故事梗概:
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苦于房内只有几盏油灯,无法进行手术。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
《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的主题我用膝盖也能总结出来:只要多动脑筋,熊孩子也能救母亲。不过,有天晚上,我一边检查儿子的家庭作业,一边听医学博士的表妹在微信里嚷嚷她协助的心脏搭桥手术怎样惊险,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手术对光线的要求那么高,油灯的灯光经过镜子的反射真的能支撑做手术吗?
我把这个疑问告诉儿子。儿子比看课本上的故事兴奋多了,马上去网上搜资料。
很快,在百度百科下面跳出来一篇对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颠覆性解读。
第一,爱迪生虽然是美国人,但美国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
第二,有人去图书馆查阅过《爱迪生传》,并没有关于他“救妈妈”的记录。
第三,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的1854年,不会有阑尾炎手术的说法。
第四,询问外科医生: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
所以,网上的结论是,这个故事是假的。
儿子看完后的表情很难描述,像是惊呆了又像是喜呆了。我知道颠覆权威的感觉是很奇妙的。
但是,不用着急。我问儿子:“虽然课本上的故事可能有假,但你觉得网上那四点说法,是不是完全可信呢?”
儿子想了想说:“我没有去过美国,也不认识所有的美国人,所以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美国人都不知道这个故事。”
“而且我们家没有《爱迪生传》,所以我也没办法查里面是不是真的没有他救妈妈的记录。”
所以,我们马上能做的,是在网上搜索世界上最早的阑尾炎手术究竟发生于哪一年。
网络信息很混杂,有人言之凿凿,1885年的1月4日,威廉·W·格兰特博士在玛丽·嘎特赛德身上完成第一例成功的阑尾切除手术。但没有说清这两位究竟是何方神圣。
比较起来,科学松鼠会翻译的一篇文章看起来比较严谨:1886年,美国医生雷金纳德·希伯·菲茨第一次提出了阑尾炎这一术语……这距离目前已知的人类第一次阑尾切除已有151年了。
儿子做了一下减法:1886-151=1735。如果第一次阑尾切除是在1735年,那么爱迪生的妈妈1854年做阑尾切除也没什么稀奇了,虽然那时候这个手术可能叫一个别的什么名字。
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但这个质疑然后再质疑的过程让儿子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不用我提示,他自己开始搜索第四条中的油灯反射,“有影灯”。然后又搜索了无影灯等等。
看到儿子在搜索栏里打出:无影灯发明之前医生靠什么灯光做手术这几个字,我简直觉得他是个天才。
最后,儿子得出的结论是:“妈妈,我认为,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有可能是真的。无影灯是在电灯发明之后才出现的。而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如果非要有无影灯才能做手术的话,那么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前,难道所有医生都不做手术了吗?”
一直很喜欢一个神一般的问题:眼镜发明之前,眼镜蛇叫什么名字?
我觉得,儿子问的关于爱迪生的这个问题,跟那个神一般的问题一样好,跟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令人激动。
讲故事练习题
贝多芬和月光曲的故事
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
讲成好故事的方向提示:
1.贝多芬何时耳聋;
2.贝多芬何年创作月光曲;
3.贝多芬在哪里创作的月光曲。
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
讲成好故事的方向提示:
1.华盛顿童年生活的地方;
2.樱桃树生长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