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飞之殇
2013-04-29孙兵
孙兵
作为上世纪冰箱行业“四朵金花”之一的新飞电器,继去年10月闹出罢工事件后,今年5月份再次发生停工风波,曾经以一句“新飞广告做的好,不如新飞冰箱好”的广告词叫响大江南北,如今每况愈下的现状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事件爆发三天后停工人员迅速复工,随后又传出新加坡丰隆集团、中国中航集团注资两亿元的消息,但新飞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仍旧无法让人看到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金花”凋零
5月底,有消息称,新飞电器内部下达通知,自5月27日起,暂停全部生产线,停产期间正式工在厂内接受培训,超过公司员工总数一半以上的合同工(临时工)全被通知无限期回家休息。
一时间,关于新飞电器停工的消息迅速流传,成为各大财经媒体报道的重点。面对外界的种种传闻,新飞电器官方回应称只是部分停工,并解释节能补贴政策退出后需要消化库存,部分停产,员工培训整顿。
有媒体从新飞内部了解到,5月29日晚间,新乡市政府紧急介入,与新飞管理层开会至深夜。而后,新飞即宣布6月3日全面复工。另有消息称,新飞电器的两大股东丰隆亚洲和中航工业将对新飞电器注资两亿元人民币,这笔资金不日可到达账户。
有新飞负责人对此表示,新飞未来将围绕产品和市场两大支点,加快复兴进度,上述这笔资金主要用于投入新品研发、工艺改造等相关领域。
而新飞电器将这次维持3天的停产风波归结于企业对节能惠民政策结束的观望,这个理由显然并不被外界接受。
作为曾经的行业佼佼者,新飞已不复昔日雄风。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个别月份新飞冰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已不足5%。过去的2012年,新飞更是亏损1.8亿元,国内市场份额以200万台的销量在美的、海信科龙、海尔、美菱、西门子之后排名行业第六。
经营业绩不断下滑的同时,新飞研发部门也逐渐“门前冷落鞍马稀”,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严重。
有新飞内部员工称,近几年是新飞电器研发技术人员的“撤离潮”,原有四五百人的技术研发部门目前只剩一百人左右,而离开新飞的技术人员90%进入了新飞的竞争对手企业。
此消彼长,研发人员的流失直接导致新飞电器与同类品牌之间的创新研发能力差距不断被拉大,产品研发在关键时刻没能及时把握机遇,让新飞一步步落后于其他企业,其市场也被逐渐蚕食。
最为典型的是,2010年8月,曾协助新飞电器创始人刘炳银建立整个销售和服务体系的销售高级总经理王建华宣告离职。
据一位跟王建华熟稔的人士说:王建华认为在新加坡丰隆集团的张冬贵入主新飞后,其不着边际的市场推广,不像正常的市场行为,眼看新飞每况愈下,只好提前抽身离开。业内对此评价称:王建华对国内家电市场非常了解,在行业里人脉深厚,他离开了,新飞的销售体系也损坏得差不多了。
现在看来,新飞曾经依靠家电补贴政策获得的增长更像是回光返照。即便如此,新飞电器内部人士称,得益于家电补贴政策,整个行业的增速在30%左右,而新飞并没有完全抓住家电下乡的政策机遇,增速仅在10%。
外资进入,祸起萧墙
在很多新飞员工看来,新飞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是其将所持有的39%国有股权转让给新加坡丰隆,新飞的衰落以及内部矛盾层出不穷,均由此开始。
2005年开始,张冬贵掌权新飞后,大量丰隆系中层干部进入新飞电器,同时大力推广其“国际化管理模式”。其中包括引进 “QPP(质量和生命力计划)、GSP(持续增长计划)、GAP(加速增长计划)”在内的一系列“西式”管理理念,但这些国际化的管理方法却在新飞遭遇到严重水土不服。
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张冬贵认为新飞的工作时间不合理,中午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应该予以取消,但这却无法得到新飞员工的认同。
由于丰隆系不信任中方的员工,大量的丰隆系干部不断被安插进来。此前新飞的中层干部从来没有超过100人,而从张冬贵时代开始,中层干部增多至300多人。
一位新飞员工提供的任免邮件通知显示,几乎每个月新飞内部都有中高层的人事变动。“人事任免每个月都有,非常频繁,高管大多是空降。”
据新飞员工称,这些人跟以前的领导完全不一样,他们很少下车间,也不像前任高管刘炳银那样跟工人的关系如“兄弟”一样。
让员工不满的还有高管们“盛气凌人”的态度。在这之前,他们一直坚定地相信刘炳银的话,“新飞有两个上帝:一个是顾客,一个是员工。新飞就是员工的家。”
在新加坡丰隆入主后,就再也不提这种说法了。“人家看不起我们,觉得我们就是干活的。”新飞的员工说。
就是在无休止的内耗中,新飞电器步步走低。业内人士认为,以投资为主业的丰隆集团,做实业并不在行。当初其入主新飞电器,也并没有想一直持有,只是待价而沽。事实上,此前丰隆集团几度想转让新飞电器股权的消息不断传出。
征途漫漫
此次停工事件刚刚平息,随后便传出两大股东丰隆亚洲和中航工业将对新飞电器注资两亿元人民币,这对于亟待振兴的新飞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
但当前的新飞电器几近病入膏肓,也绝非是钱就可以化解所有困难,公司内部管理矛盾重重,谁又能保证这笔用于研发的资金不会遭到掣肘?
即使新产品研发成功,市场推广和营销又是摆在新飞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此外还要面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而应对这一切首先要以解决好内部矛盾为前提。
新飞的复兴,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其作为新乡市的一张名片,新乡市政府也绝不愿看到它一直衰落下去,对于此次迅速复工行为,有消息称新飞是迫于政府压力而为;发生在去年十月份的新飞罢工事件,在新乡市政府迅速介入情况下,新飞电器高层当即妥协,同意到次年1月,累计每名员工涨薪500元。
2012年新乡市政府组建名为新乡新飞实业有限公司的新公司,意在“发展民族工业,振兴新飞品牌”。但究竟前景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其实类似新飞这样的在合资后衰落的案例于冰箱行业并不鲜见,曾被格林柯尔入主后的容声、美菱也出现过连年亏损,而后分别被海信和长虹收购之后才重拾增长之势。
由于看不到前景,大股东无心好好经营,丰隆也曾有意转让手中持有的新飞电器股权。有消息称,丰隆集团与格力、TCL等多家企业接洽过,但因要价过高而没有谈拢。
事实证明,新加坡方,不管是继续控股也好,放弃也好,它已经玩不转新飞了。这棒交给谁,是委托经营,还是干脆卖股份,接受下家还能不能找到?人员安置问题怎么解决?
家电行业资深媒体人刘荷清认为,人才是新加坡管理团队面对的最大问题。对新飞而言,品牌肯定会存在,但命运如何?却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