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3-04-29陈震娟
陈震娟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具有代表性的,如何使这些文章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们体会到文章的内涵与美感,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很高的范畴,它要求体验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且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接受了较长时间的语文训练,这其中包括对文字的识读,对句子、文章的理解及鉴赏等。要想充分理解与吸收课文的主旨及内涵,则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审美感知能力。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生活中那些能真正打动我们的东西,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是美的东西,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然而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样的特质是美的,学生应当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丑并非不美,丑虽然看似一个与美对立的概念,但它并不是美的反面,丑的东西有时候也是具有美感的。正如在欣赏课本中的文章时,对于很多悲情的文章或者较为灰暗晦涩的文章,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与欣赏,觉得这样的东西都不具有美感,没有太多意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让学生看到作者写作的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从而更能理解作者写作该文的用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毫无疑问是美的,这种景象谁都会向往,然而,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透出的感伤以及那种对祖国的深深热爱,自然能够让人感受到悲凉中折射出的另一种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透视出作者美好的心态。“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也是一种美。教师要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意识,对于不同的作品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与体味。
二、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是帮助他们很好地欣赏文章、感知文章所传达的美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文章有了准确而深刻的理解,才能感受到文章背后的美感。
首先,教师要帮学生构建大致的审美框架,例如,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一般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从课本中能够看到很多婉约派的作品,例如南唐李煜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学生要懂得品味他的文字。“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不仅是婉约派的代表,同时创造了很多过去没有的写作方式。这位不得志的君王是一位很杰出的词作者,他的作品中往往渗透着强烈的美感,无论是凄楚的美、萧瑟的美,都很耐人寻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这种豪放则是独属于辛弃疾的,这样的文字背后蕴藏的是另一种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为学生构建框架,让他们了解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则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力,从而提升对美的欣赏能力。
此外,对于西方的文学作品,学生由于接触的较少,教师在教授时有必要更多地进行知识的铺垫,向他们介绍相应的知识背景,帮助他们了解与接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更多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够帮助提升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精读课文,和学生一起欣赏文章的美。对于优美的景物描写,例如朱自清《春》中的景色描绘,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品读文字,在脑海中想象作者散步的背影、周围美丽的景致。学生只有自己深入到文字中,才能看到文字所要描绘的美好图画,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文字的美。
对于很多经典的诗词,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诗词的内容描述出来,并畅谈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诗词的文字往往极其简洁,含有深远的意蕴,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于诗词的写作背景、诗词的意思有大致的了解,课堂上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与感受,这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也是一种再创作。
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我让学生自己来讲这个故事。由于这篇文章极富有教育意义,还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很多学生在学习前已经观看过相关的电影,因此,学生对于这篇文章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多学生都非常踊跃地参与,学生们从自己的视角来复述这个故事,并表达了自己对于故事的看法与感受,很好地回顾了教学内容,对于木兰的精神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当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然后不断启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帮助他们构建审美框架,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收获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