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雅的尊严

2013-04-29青岂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陶冶高雅音乐会

青岂

朋友的儿子五岁开始学小提琴,那时我问他:“你是想让他以后多一门手艺,还是想让他以后靠这个吃饭?”朋友说:“我只是想让他了解高雅的艺术,陶冶他的情操。”

后来这个孩子上了小学,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老师得知后,在一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的文艺汇演上,让这个孩子当众独奏表演。这对于孩子来说是莫大的殊荣,他无比珍惜,回家后跟朋友商量了好几天,选了一首最拿手、最动听,又很复杂的曲子,并在家苦练多时。到了演出的那一天,朋友的儿子郑重其事地上台表演,没想到琴声一飘出,台下的孩子和家长就坐不住了,上厕所的上厕所,打闹的打闹,说话声、笑声、家长呵斥声不绝于耳。朋友的儿子仍然很完美地演绎完了这一首曲子,可最后表演结束的时候,只赢得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朋友说,回到家之后,儿子就把自己关在房里,饭也不肯吃。朋友很后悔,他说自己只想到让孩子接受高雅的艺术,却从未想过保护这份高雅的尊严,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当初宁愿不同意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表演。

几年前,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被气哭了。原来,在这位著名音乐教授举办的钢琴演奏会上,前来欣赏的观众大都带着孩子,小孩子静不下心来,反而在会场上蹿下跳,那种嘈杂的环境与宁静投入的音乐表达格格不入,导致布菲无法继续演出。布菲教授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中国的孩子可以把纷繁的比赛放一放,多开自己的演奏会,这样当有人谈话、弄出杂音,才能让孩子自己体会到,表达音乐时,让别人在台下静静地倾听自己,有多么重要。”

在中国,尽管近年来国人的素质已有了很大提高,艺术素养也在向国外看齐,但音乐会这样的高雅艺术仍时不时要撇开自己的尊严。在国外,音乐会须着正装,不可带会发出响声的物品进去,谢绝儿童入场,甚至连咳嗽和打喷嚏都要尽量避免。而在中国,要做到所有人都遵守这样的礼仪,谈何容易?类似女音乐家被气哭这样层出不穷的新闻报道,让我们感到高雅艺术在中国已然没有尊严可言。

这不仅与音乐会的礼仪普及以及国人的自觉性相关,更是因为很多人在内心里根本没有把欣赏艺术当作陶冶心灵的方式。如今国内各种画室、琴房越开越多,家长源源不断地把孩子往“高雅艺术”的排练房里送,却不知道他们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很多朋友抱怨,说孩子进入小学之后发现班上所有的孩子都至少有一门艺术特长。当学艺术不再源于兴趣,当学艺术成为获得各种奖状的途径,当学艺术变成孩子家长之间互相攀比的手段,艺术那原本高雅的尊严也就不复存在了。

家长想让孩子接受艺术熏陶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现阶段不妨一步步地来。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有人问一位母亲:“你的孩子在听演奏的时候睡着了,你对此怎么看?”这位母亲一笑:“能在贝多芬的音乐里睡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也许指望孩子一早就理解高雅艺术并不简单,那么至少,请保护一下高雅的尊严,哪怕让孩子从在音乐里睡着开始吧!

【原载2013年5月23日《都市文化报·杂谈》】

插图/四面“楚歌”/白应琦

猜你喜欢

陶冶高雅音乐会
Biodegradable and flexible ι-carrageenan based RRAM with ultralow power consumption
搞砸的音乐会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张姝钰、高雅萍作品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完美 品味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