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经济区:培育支撑四川发展新兴增长极
2013-04-29王新前
王新前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将其培育为支撑四川发展的新兴增长极。如何把握机遇落实省委战略部署,推动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尽快成为四川发展的新兴增长极,是当前摆在川东北经济区面前的重要任务。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现状
开发力度正迅速加大
川东北经济区拥有较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且靠近经济较发达的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都市圈,具有一定区位优势,开发价值大。
近年普光气田等已投入开发利用,成为我国三大天然气能源生产和西气东输重要基地之一,是主要的特色优势产业。随着天然气的开发,天然气产业链正逐步形成,我国新的重要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已现雏形。此外,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和其他矿产资源开发等也已起步,发展潜力与空间较大。
2012年,川东北经济区经济增速为13.9%,比全省平均(12.6%)高1.3个百分点。即使增速最低的达州(13.6%),也超过了成都(13.0%)、德阳(13.0%)和绵阳(13.3%)等经济较发达城市。
发展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
西部大开发以来,川东北经济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条件已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区内分布有宝成、襄渝、达成、达万、广巴等铁路线,包茂、京昆、成南、广南、南广、广巴、南渝等高速公路,南充高坪、广元盘龙、达州河市等机场,南充港、广元港、广安港等水运港口,交通已较为通畅。
天然气、水能、煤碳等能源丰富,分布有中石油川东北气矿、广旺煤田、华蓥山煤田、宝珠寺电站,华蓥山电厂,广安电厂等众多能源设施。同时已建成通讯和信息网络骨干体系。已形成大中小城镇体系,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初具规模。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来,川东北经济区面临有利的发展机遇。全国重要天然气开发与加工利用基地建设、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川东北城市群建设等,为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成为四川新兴增长极提供了政策、项目、资金等有力保障。
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短板
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012年川东北经济区人均GDP(以年末汇率计约18874元)仅为全省平均值(29579元)的63.8%,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480元)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约6579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20307元和农村7001元)。以人均GDP、工业化率(41.9%)、三次产业结构(21.5∶50.8∶27.7)、城镇化率(36.1%)等指标综合衡量,仍处在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见表1)。
四川全省总体(工业化率45.2%,三次产业结构13.8∶52.8∶33.4,城镇化率43.5%)则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两者间的综合差距大约在3~5年。川东北经济区也是四川贫困县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
区域发展不平衡
2012年人均GDP广安最高,为23410元;巴中最低,为11823元。广安人均GDP是巴中的1.98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广安最高,为19973元;达州最低,为16949元。广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达州的1.18倍。农村人均纯收入广安最高,为7474元;巴中最低,为5387元。广安农村人均纯收入是巴中的1.39倍(见表2)。
工业化率达州最高,为47.9%;巴中最低,为26.2%。达州工业化率比巴中高21.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南充最高,为39.3%;广安最低,为32.9%。南充城镇化率比广安高6.4个百分点。
综合分析,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四市之间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巴中与上述四市之间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巴中是川东北经济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这与巴中地处深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有很大关系。
加快川东北经济区发展对策
明确定位,科学规划
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川东北经济区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构建联接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新兴经济带。
应在这一总体定位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明确定位。如建设西部重要的天然气清洁能源基地、绿色生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药材生产加工基地、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川渝合作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等。
完善基础,改善环境
进一步改善川东北经济区的交通条件和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完成巴达等铁路和巴达、巴陕等高速公路,改善县乡公路通行条件,完善路网体系,建设好嘉陵江和渠江水运航线与港口。改善水电气、信息网络、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好各类产业园区,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与载体。
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改善。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和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清廉政府,切实落实国家和省给予的各项优惠支持政策,为企业、投资者和民众提供公平、公正、完备、高效的发展环境。
瞄准特色,突出优势
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之路。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油气化工、稀有矿产、有机绿色食品、区域特色优势产品、观光和休闲旅游等是市场需求发展的长期大趋势。(下转第15页)
(上接第17页)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巩固特色优势传统产业,承接选择性转移产业,形成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在产业集群发展基础上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同时强化塑造培育品牌,拓展市场营销,不断增强区域发展的产业支撑。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在地域空间分布上,对产业、城镇、次区域发展等,都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
如南充和广安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力资源丰富,除可发展特色资源加工产业外,还可以较多承接产业转移。而达州、广元、巴中主要分布于大巴山等山区,资源较为丰富,应主要发展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及其加工产业。
伴随工业化发展,加快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提高城镇化水平,构建形成大中小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合理布局的城镇体系,建设西部重要的城市群。在“产城一体”发展过程中,应注意油气化工、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冶炼加工、建材生产等行业特殊性,使工业园区与居住区和商业区科学合理布局,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扩大开放,招商招才
应强化和完善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机制与激励机制。要充分利用各种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平台和途径,精心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和招才引智重点,全力宣传川东北经济区的发展潜力与发展优势,争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不断取得突破。要突出“招大引强”和“重点突破”,争取快速形成“眼球效应”、“示范效应”和“羊群效应”。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招商招才渠道与方式,提高招商招才工作成效。更要做好招商引资项目落实推进,迅速形成加快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保护生态,绿色发展
科学规划资源开发的品种、规模、方式、技术和准入门槛。坚持“招商选资”,引进技术先进、注重环保、口碑良好的企业进行资源开发与深加工,并严格实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评一票否决。严格坚持环保设施“三同时”原则,严格“三废”达标排放与安全处置监管工作。
促进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实现清洁生产。严格资源开发准入管理,加强矿山开采和冶炼加工监管,防止资源滥采滥挖,保证安全生产、生态和环境保护。加强流域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
区域合作,共同发展
川东北经济区内部合作应建立形成区域发展合作机制。成立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领导协调机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负责日常协调落实联席会议的决策。在合作内容上,应本着先易后难、互利共盈原则,从区域整体发展规划、跨市基础设施建设、跨市旅游线路和品牌打造、大流域开发和治理、区域生态建设和污染联防联控、人才和技术合作、区域整体形像宣传等方面先行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拓展推进。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