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坛
2013-04-29
热点问题评析
警惕通缩压力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4%,增速比1~4月回落0.2个百分点,这已是连续3个月出现回落。
专家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建军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如何控通胀的问题,而是如何防通缩的问题。目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因此,他认为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来看,管理层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稳增长。而在稳增长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他还指出,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目前看都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中国经济中存在通缩压力,目前物价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于要素价格,这是不让低效经济出清的必然结果。他指出,地方政府和银行都不愿陷入困境的企业破产。过剩的产能仍逆势开工,不开工,现金流就会断,存量债务可能就无法存续。
(摘自中国证券报)
全面认识人民币汇率变化问题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港币兑人民币汇率10年贬值23%,内地居民热衷赴港购物。数据显示,十年间港币兑人民币汇率贬值了23%。而同时,延续4月快速上涨的趋势,5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创历史新高。
专家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指出未来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他预期,美国的货币政策会出现转变,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另外,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对中国经济出口造成了很大的挑战,他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已经接近于均衡汇率,所以未来人民币继续快速升值的动力应该很小了。
(摘自中国广播网)
《环球财经》副总编辑张捷认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要全面的认识,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出口,进口也要考虑,中国资产的增值也要考虑,套利和资本的流动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同时思路不能局限于外汇储备的损益,金融安全是更重要的层面,这与我们金融改革、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也是相关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是简单的汇率涨跌,这些因素的变化是与世界大环境、国内小环境息息相关、随时变化的,对此不能刻舟求剑,要认清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我们最好的对策。
(摘自《环球财经》杂志)
聚焦钱荒
“钱荒”最近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关键词。为应对眼前的流动性不足,许多金融机构开始抛售债券类资产以持有现金。“钱荒”开始由货币市场向债券市场蔓延。
专家观点:好买基金首席分析师曾令华表示近期内地开放式债基集体出现赎回。情况之严重让大量债基经理措手不及,为应对赎回,只能迅速卖债。在目前资金面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此类被动卖债往往得低价出售才能找到下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债券价格和债基净值的下跌。针对未来债市的走势,曾令华坦言并不乐观。
(摘自中国新闻网)
华安保险首席交易员熊建国对此亦持相同意见。但熊建国认为,外部因素亦不容忽视,美联储近期对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预期的强化,将不可避免放缓海外资金流入中国的速度,甚至可能出现资金外流的现象。
(摘自中国新闻网)
区域经济文摘
路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积极培育路域经济,尽快发展成高速公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在当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加快转变高速公路传统经营模式。由于高速公路投资成本巨大,并且具有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又要适度超前建设,所以“道路越修越偏、欠债越来越多”的情况非常普遍。根据Wind资讯的数据,2012年半年报显示,19家路桥上市公司负债合计为1247.9亿元,大多数公司通行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90%以上。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增长乏力,有些道路甚至呈现下滑态势,加上节假日免费常态化,高速公路经营压力持续加大。
二是有利于拓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空间。近几年,距离城市较近的高速公路匝道区、立交区、取土区等承接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以及特色制造业等产业外移的潜力很大,但由于受到土地性质等诸多限制没有形成规模。如果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设计,打造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特色购物中心、仓储物流基地甚至区域性CBD等,能够拓展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战略空间。
三是有利于促进高速公路向经济走廊转型。除了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个别靠大城市带动的路段已经形成了重要经济发展带外,我国大多数高速公路基本上还是交通通道,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带动力没有充分发挥。引入路域经济发展理念能够促进高速公路由交通通道向经济走廊转型。
——摘自经济参考报《路域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西北开发需综合评价
目前中国因“发展加快”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因“开发过度”导致的生态破坏并存,并且呈加剧趋势,正在或即将威胁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开始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治理。而且通常认为,当人均GDP达到4000~5000美元时,环境质量才会好转。西部目前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不可能付出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但与开发和发展紧密相关的产业结构、科学技术、消费方式、环境意识、社会管理等因素也对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上述这些因素实际上规定了运用政策调控开发活动的可行区间,即通过将低代价理论政策化,制定各种政策调控,以弥补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不足。
要实现低代价开发还必须建立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如建立低代价、高效应的开发体制,低代价、高技术的开发方式,开发代价与效益的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开发政策的负效应监控机制,开发过程中开发效益的反馈机制,开发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等等。从法律、制度、机制上规范开发活动,约束开发行为。
——摘自《社会学评论》杂志《走向低代价开发:西北开发的历史反思与现实应对》
合作型反贫困
合作型反贫困作为一种新的减贫理念,是在面对我国扶贫新形势与农村反贫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下提出的。合作型反贫困强调的是通过农村反贫困行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从制度层面上构建可持续的农村反贫困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消除收入贫困,而且有利于从能力、合作机制、治理结构等更深层面为贫困农户的脱贫乃至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政治等诸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基础。
如何构建起这一有效平台,是反贫困领域中的重中之重。实践证明,合作型反贫、减贫理念和方法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进展得卓有成效。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特色资源优势以及一系列的扶持,使其具有合作型的天然可行性。处于成立和成长阶段的民族地区反贫困合作组织不能按照一致的模式统一要求,而应该注重其在发起方式、合作程度、合作领域、合作机制、发展程度上的特殊性与多样性。
——摘自《云南民族大学学报》杂志《合作型反贫困视角下贫困成因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