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期刊编排集约化探析
2013-04-29余树华
摘要 在期刊数字化条件下,期刊编排具有集约化运作的趋势。集约化编排业务承办主体、业务细分、组织体系,是研究期刊编排集约化的三个基本维度,而政策推动、期刊整合、协调机制,是编排集约化运作实现的三个基本条件。期刊编排集约化发展有赖于数字期刊集团化,更为关键的是有赖于深化期刊体制改革和期刊整合,而编排业务集约化所产生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魅力,将成为期刊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动力。
关键词 数字期刊 期刊编排 排版集约化
余树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副教授,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一直以来,学术期刊高成本、低产出的运作状况,备受各方针砭,因此报刊编辑部转企改制成为当前政策关注的要点和各方热议的话题。[1]期刊编辑部企业化、市场化能不能就此解决编辑部运行管理机制或手段的学术性与经济性的兼顾问题?如果不能,什么途径可解决?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期刊数字化的条件下,期刊编排业务具有集约化运作的趋势,这种集约化运作表现为集团化规模经营、专业化分工经营、高科技电子自动化经营、质量和效益经营等,从而大大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益,解决学术期刊学术性与经济性的兼顾问题。
一、编排业务集约化运作的趋势
集约化源自经济学的一种管理理论,最早是指农业经济活动中将比较多的生产要素集中、统一配置到同一面积的土地上,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现在,集约化经营内涵越来越丰富,已具有质量经营、集团规模经营、效益效率经营、高科技经营、电子化经营、人才经营等多种经营内涵与特征,成为现代企业集团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取向。集约化经营由于集中使用资本或资源,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提高技术含量,高效率地使用资本或资源,从而节约运作成本,大大提高经济效益。[2]资料显示,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集约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仅为5%~20%,到70年代贡献率已上升为30%~50%, 80年代以后贡献率达60%~70%,[3]随着资本积累水平的逐步提升,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已成为一种经济发展趋势,并逐渐向各行各业渗透。
在期刊数字化的条件下,期刊编排业务也具有集约化运作的趋势。主要理由有三点:
1. 编辑加工业务外包已成为国外出版业的流行做法。据黎强、袁筠考证:“编辑加工业务外包也是国外一些出版企业的通行做法,例如,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社的一个编辑可以指导或带领100余名社外编辑完成众多的书稿加工工作。”[4]
2. 学术界倡导编辑环节与出版业务分开的呼声越来越高。张西安认为,现行编辑工作机制存在四大弊端:“第一,不利于出版机构集中精力抓出版、抓经营;第二,不利于编辑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不利于出版行业面向市场、走向市场;第四,不利于扩大社会化生产。”[5]因此,他建议“将编辑环节分离出来,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比如编辑事务所来承担相应的工作”。黎强、袁筠也认为,从编辑工作流程来看,“图书编辑的工作可划分为两部分:策划组稿和编辑加工,编辑人员面临双重角色的冲突和两难局面”,两部分适当分开已成必然。
3. 数字期刊具有编辑出版一体化趋势。这种一体化,也可称之为刊网一体化,是数字期刊出版(网)与学术期刊(刊)在数字化编排、校对等环节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过程,是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融合互动的过程。传统的纸刊印刷编排商的中间环节将不复存在,传统的期刊编辑校对环节也将实现向数字出版集成商的转移。数字出版集成商集中承担期刊编排、校对、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等全环节的工作。[6]由于编辑排版、校对环节成了数字出版集成商内部专业化、集约化的工作环节,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益,实现操作手段的电子化和自动化,从而大大节约运作成本和提高工作质量。
因此,从概念上讲,期刊编排业务的集约化即将原来分散在各期刊编辑部、各环节的编排校对工作,以及征稿、送审、查新、联络等事务性工作集中起来,统一交由特定的职业化机构处理,从而实现编辑部编排业务的集中运作、低成本运作,以及高效率、高速度和高质量运作。
期刊编排业务的集约化的趋势表明,不仅国外编辑出版的实践、出版业的呼声倾向于编辑环节与出版业务分开,且数字期刊编辑出版一体化也为这种分工创造了实现的条件。
目前,各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出版之前,在组稿策划、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环节已耗费了相当的时间,加之排版技术上的不统一,作者文稿、编辑部编辑软件、排版及纸版印刷商、数字出版商使用的排版软件存在很大差别,进一步延缓了出版时间,加剧了文章的时效性问题。解决此问题早已提到数字出版的议事日程,之所以迟迟不能改变,一方面是由于数字期刊目前尚无能力承接众多期刊的编辑排版校对事务,另一方面期刊编辑部暂时还无法放弃编辑排版校对环节。两方面似乎缺乏一个解决此问题的桥梁或机制。
二、编排业务集约化研究的三个维度
1. 编排业务集约化承办主体
编排业务集约化的承办主体指集中运作编排业务的单位。承办主体可以是数字出版集成商,也可以是专业化的编辑排版商。谁担当编排业务集约化承办主体更经济合理?
应该说,数字出版集成商作为编排业务集约化承办主体具有一定的优势:
(1)符合数字优先出版的趋势。为及时体现作者的研究或发明成果,提高文章的时效性,数字优先出版已获得业内共识。不仅整期期刊的数字版优先出版,且单篇文章也要实现随排随发。建立和掌控这种集约化快速发稿机制,数字出版集成商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别无二家。
(2)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使用软件等技术手段进行编排、校对,可大大提高编排速度,节省人工成本。数字出版集成商具有一定的技术研发条件,编排业务集约化将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技术研发,使编排、校对速度更快、更准确,也更为经济。
(3)与大量入网期刊有合作的基础。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国内9100多种综合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7]占全部期刊的95%。这种与入网期刊合作的基础,是数字出版集成商实现编排业务集约化的有利条件。
因此,建立以数字出版集成商为主体的编排业务集约化机制,是我国未来出版业发展的方向。
2. 集约化编排业务细分
集约化编排业务细分是指编排业务在内容上进一步分工,以便于实现专业化、软件化或数字自动化操作。编排业务是编辑部原有业务的总称,具体哪些业务可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运作,还需细分。便于进行集约化运作的编排业务主要有征稿、查新、送审、排版、校对等5个环节,期刊或书籍策划、特约稿件的组稿、特稿送审、对外联络、出版经营(纸质出版)等由于个性化操作成分突出,仍然由原编辑部和出版机构承担。
(1)征稿:利用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征稿,对于作者、编者均大有裨益。在技术上也容易实现。各编辑部自办网站进行的征稿等管理环节基本可以省略,网站管理的人力物力可以节省。
(2)查新:将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与征稿系统连接起来,经过自动检测技术改进,可在系统收稿之后立即自动完成初审查新环节。复制率高于规定的可设定为系统自动退稿。另外,可开发学术创新检测系统,初审合格的稿件自动进入创新检测环节进行复审,无创新的稿件系统自动退稿,创新达到一定要求的稿件可由系统自动转交到编辑部,进入主编审定环节。
(3)送审:在创新检测中系统对稿件判断中性或主编审定后认为稿件需专家审核的,可由系统自动提交或由主编提交给系统,由系统自动选择专业对口的审稿专家进入“送审”环节。专家审核意见提交后,系统自动分类作退稿、退修、主编审定处理。
(4)排版:排版分自动和人工两道工序完成。主编定稿提交后,系统自动进入排版环节。由于稿件已由作者按照规范修改完善,经过技术改进的排版系统可以进行自动排版。自动排版完成后,需通过人工排版环节进行校正,主要是检查调整自动排版的失误、原稿不符合自动排版要求而无法正确识别等方面的问题。编辑部特约稿件组稿、送审、修改完成后,也应提交系统,进入集约化排版、校对环节。
(5)校对:主要是对文章中的错别字及语句不通、格式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校正。系统自动排版后,会立即自动进入校对环节,系统能够修改的自动作出修改,并留下标记以便人工复核;不能修改的系统也会留下标记,由人工排版环节进行校正。
这些环节基本利用软件的自动化系统,通过数字化、集约化手段来完成,大大提高了速度,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编排质量和经济效益。而目前这些环节是编辑部委托专业化的编辑排版商承办的,从一校到三校,甚至可能更多校次,费时费钱,如果将编辑排版校对业务完全转移出去,便能节省编辑一半以上的时间,这意味着可以大大节省编辑部的成本。
3. 编排业务集约化组织协调体系
如果在一个系统内进行集约化运作,那么组织协调就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在多个系统并存的情况下将各自内部的业务调出来进行集约化运作,那么就存在一个组织协调的问题。
中国数字期刊未来实现集团化发展是可期的,很多期刊可能通过重组合并到数字期刊集团之中。但数字期刊集团不可能把近万家期刊全部收在麾下。未来数字期刊集团与其他众多期刊的关系将呈现多元发展态势:一是部分期刊经过重组合并于数字期刊集团,二是部分期刊采取业务托管的方式归并于数字期刊集团,三是大多数期刊以战略合作的方式与数字期刊集团建立紧密型业务联系。
这三种关系决定了编排业务集约化不可能在一个系统内完成,而需要建立一种编排业务集约化组织协调体系。这种组织协调体系的任务,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将分散在各编辑部的编排业务集中起来,实现集约化运作。因此,编排业务集约化组织协调体系是实现编排业务集约化运作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编排业务集约化运作实现的条件和对策
当然,实现编排业务集约化运作的条件不仅仅是建立编排业务集约化组织协调体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大条件:即政策推动、期刊整合、协调机制。
1. 政策推动及其对策。所谓政策推动,指以有关政策或法规排除各种体制障碍,推进编排业务集约化运作。编排业务集约化运作必然牵涉到编辑部管理体制的改变,编辑部管理体制的改变又必然牵涉到事业单位的有关改革,所以,编排业务集约化运作需要行政力量助推。目前期刊转企改制虽不能直接解决编辑部运行管理机制或手段的学术性与经济性的兼顾问题,但对于下一步期刊根据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期刊转企改制是行政推动的第一步,接下来,行政推动的第二步应把着力点转向推动数字期刊集团化发展和编排业务的集约化运作。具体来说,可在以下三方面发挥行政推动的影响力:
其一,战略升格。即将数字期刊集团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期刊出版业发展规划等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中,明确列入数字期刊集团化发展战略的目标、原则、路径及时间要求。其二,政策倾斜。即制定数字期刊集团化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学术期刊政策性倾斜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扶持。要放宽对民营期刊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学术期刊,实现国有、民营期刊同等扶持、平等发展的策略。其三,整合推动。即要制定期刊整合的相关政策,推动期刊业重组。对于期刊整合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转移、交易的部分,国家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国有文化资产交易转让的细则,推进期刊社等单位的国有文化资产合理流转。
2. 期刊整合及其对策。所谓期刊整合,指数字期刊与传统期刊的重组、合并以及企业集团化过程。以数字期刊为主导,在首先推进数字期刊集团化发展的基础上,再通过股权重组的方式,将相当一部分期刊整合到数字期刊集团内。未进入集团的期刊则通过业务托管或战略合作的方式,将其编排业务整合进来,为实现编排业务的集约化运作做好组织准备。
在原则上,期刊整合应在行政推动下,以市场化方式进行。不搞行政命令,完全本着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精神进行。
在步骤上,期刊整合本着条件成熟一家整合一家的原则有序进行,不搞一刀切,不限定时间表。不必等全部期刊整合完毕,方才开始集约化运作,可边整合边开展集约化运作。
在策略上,要利用期刊整合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大整合范围。有些暂时不愿意加入编排业务集约化运作的期刊看到已参与集约化运作的期刊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时,有可能转而积极要求参与整合。
在出路上,现有的专业化排版机构和编辑部,由于编排业务大幅转出,富余的编辑、编排人员存在一个出路问题。关于专业化排版机构,符合条件的可整体转入数字期刊集团;不符合转入条件的,可采取业务外包的方式,由数字期刊集团与专业化排版机构建立业务外包、协办等合约关系,在集团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编排业务的集约化运作。关于期刊编辑部的富余人员,主要由原所在单位自行分流,符合条件的也可应聘转入数字期刊集团。张西安把编辑部的这种变化称为“瘦身变化”,在他看来高校学报有90%以上是编辑,期刊社、出版社编辑人员的比例均占一半以上,“瘦身变化”定会给编辑部的体制带来“蜕变”。[5]
3. 协调机制及其对策。所谓协调机制,指数字期刊集团与各加盟、入网期刊之间制定的业务运行规则和协调方式。在数字期刊集团内部,需要建立高度统一的内部分工负责制,协同集团与各期刊单位的行政和业务关系,保证征稿、查新、送审、排版、校对等编排环节的有序进行。在数字期刊集团外部,需建立集团与各期刊委托托管单位、各战略合作期刊之间的业务衔接、调节机制。协调机制的形成与运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统一平台。张莹莹等认为“数字出版所有环节的内容管理,都需要在一个统一的平台和标准下进行,保证信息的一致性”。[8]本文所讲的统一平台是数字期刊集团的集约化平台,是在统一数字出版平台的基础上集征稿、审稿、查新、编排、校对、数字出版以及期刊检索统计(以便于内部经济结算)于一体的平台。在数字期刊集团集约化编排、出版中,实现一个窗口进入、一个平台办公、一个平台管理。
二是统一规范。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1999)及其修订本CAJ-CD(2006)的基础上,按照统一数字出版平台和数字期刊集约化编排的要求,制定与完善统一的数字期刊规范。规范不仅仅适用于各类期刊的数字化处理,在范围上还涵盖征稿、审稿、查新、编排以及纸质出版等环节。它既是一个外部的指导性规范,有助于建立一种数字化标准,解决因数据格式转换带来的浪费问题,同时也是数字期刊集团内部的工作规范。统一规范实质是在软件上为协调机制形成与运作创造条件。
三是统一调度。任何平台或规范都是固定的、程序化的,都无法解决个性或需要临时性变通的问题,因此,统一调度对于数字期刊集团与各加盟、入网期刊之间的协调显得非常重要。在发展初期,由于数字期刊短期内尚无能力承接众多期刊的编辑排版校对事务,业务外包和与专业化排版机构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将成为一种过渡性工作方式,但也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模式。
总之,期刊编排业务集约化的趋势将在数字期刊集团化的条件下得以实现,其中主要的困难仍然是体制障碍,体制问题是制约期刊整合的主要问题,但其终将无法抵御期刊编排业务集约化所产生的低成本、高效率的魅力,深化期刊体制改革和期刊整合将来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2012-07-30)[EB/OL]. (2012-08-03)[2012-09-05]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201208/761738.html.
[2] 袁斌昌. 略论企业集约化经营方式及战略选择[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8-31.
[3] 张小冲,张学军. 经济体制改革前沿问题:国际比较与借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黎强,袁筠. 编排业务外包及其利弊分析[J]. 中国编辑,2005(6):11-12.
[5] 张西安. 成立几家编辑事务所如何?——兼作编辑环节与出版业务工作机制的探讨[J]. 中国出版,2009(6):72-75.
[6] 余树华. 论综合性高校学报的数字化生存[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27-131.
[7] 中国知网. 数据库介绍信息[EB/OL].(2012-09-05)[2012-09-06] http://dlib.cnki.net/kns50/Navigator.aspx?ID=1
[8] 张莹莹,胡大卫,等. 现代出版的编辑业务流程数字化再造[J]. 印刷杂志,2011(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