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半夏在汤剂中的现代临床用量分析

2013-04-29王红丽等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年7期
关键词:刺激性汤剂药典

王红丽等

摘要目的:通过对10月份第2周使用半夏的中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半夏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用量。方法:抽取10月份第3周所有使用半夏的处方,按照自行设计的方法,统计出各科使用半夏的资料。结果:制半夏最小应用剂量6g/服,最大应用剂量30g/服,常用剂量8,9,10,12g/服。结论:制半夏在汤剂中的现代临床用量大于2010版药典规定范围。

关键词制半夏现代临床用量分析

半夏,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被列为下品,性温,味辛,有毒。炮制加工品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适用于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赫,痈组肿毒等病症。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即被频繁使用,据统计,在其170首汤剂中,使用频次32次[1],现代仍被广泛地运用在临床各科中。

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10月份第3周5592张处方中所有运用半夏的处方1464张处方进行整理,按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在脾胃肝胆科、肺病科、脑病科、心病科、儿科等科室应用情况分别进行登记作为一般资料。

方法:采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平均剂量按“算术平均数”X=EX/n(n为总频数)得出,统计出制半夏在汤剂中的现代临床用量。

结果

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最小剂量6g/服,最大剂量30g/服,除了在儿科最小剂量6g/服,在其他科室常用特种疾病治疗中,最小剂量9g/服,除了在兒科最大剂量15g/服,在其他科室常用特种疾病治疗中,最大剂量30g/服,常用剂量6g/服,9g/服,10g/服,12g/服,15g/服,大于2010年版药典规定的用量3~9g[2]。

讨论

据资料显示,在中医药发展历史上较重要的宋朝,在其广用的散剂和常用的汤剂中,半夏出现的频次也很高,据丁毅[1]统计宋朝医家汤剂使用半夏其平均剂量1662g/服,常用剂量833g/服,最小剂量333g/服,最大剂量9806g/服,其平均剂量、最大剂量均大于现代剂量,常用剂量近似于现代,最小剂量小于现代剂量;常用剂量近似于2010版药典最高值。在仲景汤剂中,半夏平均剂量697g/服,常用剂量138g/服,最小剂量518g/服,最大剂量828g/服,其平均剂量略小于现代剂量,常用剂量、最小剂量近似于现代剂量,最大剂量大于现代剂量。常用剂量大于2010版药典最高值。90年代,吴皓等认为[3],半夏的主要刺激性成分是不溶于水、有机溶剂,同时经过加热煎煮也不能被破坏的草酸钙针晶,经过药典规定的8%明矾水浸泡或以10%的碳酸钠浸泡后,不溶性草酸钙含量从>1%急剧下降到<05%,半夏的刺激性也随之下降,毒性显著降低,几乎不引起刺激性[4]。也就是说,临床实践应用的半夏炮制加工品其安全性是较高的,同时,临床实践也证明,制半夏的现代用量既有效,又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所以,从中医药文献及现代临床实践来看,我们认为,药典规定的用量偏小。

参考文献

1丁毅.经方50味常用药物在宋朝用量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吴皓,李伟,韩洪涛.半夏刺激性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9,24(12):725-730.

4吴皓,钟凌云,李伟,等.半夏炮制解毒机制度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1402.

猜你喜欢

刺激性汤剂药典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伤寒论》对于现代中药汤剂制作的启示
还有多少“穿山甲”需从药典除名
霍山石斛多糖吸湿保湿性能及皮肤刺激性研究
重点监管的水运危险货物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编制完成
恩诺沙星注射液刺激性试验
溶石汤剂治疗胆结石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