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文化及其引发的思考

2013-04-29黄凌梅

2013年8期
关键词:公民政治文化

黄凌梅

摘要: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它包括知识、信仰、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近年来,“文化软实力”一词活跃学术界,具体来说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也包括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有包括了政治文化或公民文化。政治文化对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本文将浅谈对政治文化的认识以及影响公民政治能力的因素。

关键词:政治;文化;公民

一.对政治文化的基本认识

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的序言中说到,“在探究人类政治思想和制度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曾经对文化和制度的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孟德斯鸠,以及现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家都就一国国民文化特质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过论述,但大多只是基于知识界和思想家本人的主观观察和体会。”20世纪30年代随着弗洛伊德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对政治文化的探讨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它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所组成的。

为了建立可供分析的理论框架,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定义为一国人口对政治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评价的特有模式。然后,他们把政治文化模式分为村落地域型、臣民依附型和积极参与型三种典型类型。村落地域型政治文化的标志是人们对自己属地的认同感强于国家的认同感,缺乏公民权意识,在认知上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参与政治;臣民依附性政治文化表现为公民认为自己对政府产生的影响能力很有限,易于服从并对政治参与比较消极;积极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公民对政治有密切的关注并有广泛的参与意愿和认知。这三种典型的政治文化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历史演进和累积的过程。这种演进和累积并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替代关系,而是融合关系。在现实中,每一种政治文化都是一种复合体,它存在着文化的异质性和混合性,它是经过历史的演进和异质性的包容逐渐形成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演进过程造成各国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而每一种差异往往与其政治权力结构有关。比如,臣民文化与中央集权结构有关,参与性文化与民主结构有关。一个协调的政治结构可能是一个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结构。

政治文化的构成包括: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公共政策三部分,这是一个动态的视角。体系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对国家的认同,把对民族的忠诚和认同扩大为对国家的忠诚和认同。我国从1840年到1949才真正实现对国家的认同,1840到1949年之间更多的是多民族的认同。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还处于超凡魅力型的统治,如何把对领袖的认同转化为对国家的忠诚是很多国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过程文化则是个人对政治的参与程度,看个人对国家政治活动有没有影响力的看法。而现实当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人,国家的政治生活对自己没有影响;一部分人认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对自己有影响,但却不愿参与到政治生活中,认为自己的参与无足轻重,有潜在的参与意向却不愿参与;还有部分人认为国家的政治生活过对自己有影响,并愿意参与到政治过程中,认为自己的参与可以影响政治过程。

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活动和政治实践,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就可以称之为政治社会化。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因素,学校的因素,社会组织因素,传播媒介,政治事件等。

二. 影响公民政治能力的因素

政治社会化必然少不了政治参与,公民政治能力则关系着政治参与。在家庭、学校、和工作场所的那些非政治权威模式方面,是这些模式对那些身处这些模式的人的政治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比如说,一个民主家庭的成员是否较为可能成为有民主能力的公民,从而有更多的政治参与。

家庭参与与政治能力。为了评价家庭中的参与对后来政治能力的影响,把问题的回答分为三部分:家庭中有机会参与的;没有这种机会的,以及混杂的参与模式的。在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在5个国家中,能在家庭决定中表达自己的意见的在主观政治能力方面有得最高分的倾向。这就说明了,家庭中的民主和政治中的民主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那些在家庭中有参与机会的人,比起其他人来说,多少更可能感受到自己有政治能力。

学校参与与政治能力 。学校中的参与会在个人的主观能力留下痕迹。学校中参与的各种不同类型,特别是非正式参与(反对决定)与正式参与(参加课堂讨论)之间的区别,使我们可以更了解学校中的参与是怎样影响政治能力的。学校中非正式参与决定的能力所起的作用,和家庭参与一样,把回答者的答案选择按程度分成三个。经过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显示,在很多方面,非正式学校参与和非正式家庭参与数据相似,那些所及的他们能在学校中进行有效抗议的人,在主观政治能力测试上得了高分。

和家庭参与一样,在学校参与与政治能力的关系中,受教育程度也影响着政治能力感。在高等教育和低等教育组别里学校参与同政治参与的关系和家庭参与一样,在那些受教育有限的人当中,比那些受过一些高等教育的人当中密切的多。在那些属于低等教育组别的人当中学校非正式参与程度都与主观能力测量表上的高分有关。

在学校的正式参与中,如课堂讨论,对政治态度的潜在影响往往不是讨论中的主题,而是讨论本身。一般说,像家庭参与和政治能力的情况一样,在学校经历和政治态度之间确实存在这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很强。家庭参与和学校参与会在某些人群中比其他人群中对政治能力赢响更大,当然,影响他们的都有一点,就是受教育水平。

家庭和学校经历同一个人的后来的政治态度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是,在个人成为成年人并进入他的政治角色后,政治态度还在继续形成。态度会变化,新的经历也能如此。

埃尔蒙德的《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通过对五个国家政治文化方面相关问题的调查,来发现文化与政治结合后所形成的政治文化。

通过研究家庭参与和公民的政治能力的关系,学校参与和公民的政治能力的关系,来论证确实是存在由非政治领域向政治领域的。家庭参与、学校参与与公民政治参与、政治能力的关系确实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关系,然而,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受教育水平。

教育是国家各项工作的潜在的、隐形的、必要的条件,教育是做好国家各项工作的基础工程,只有教育做好了,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不竭之源。而教育又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当整个国家的教育处于较高的水平,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气候,才会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良好发展,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搞好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才可能会有一个稳固长久的根基来发展!(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东方出版社第一版2008年2月1日

[2]http://baike.baidu.com/view/7826764.htm

[3]《政治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猜你喜欢

公民政治文化
论公民美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