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应摒弃的四种教学形式
2013-04-29邓木辉
语文学习其实很简单,只需亲近文本,无需花哨的形式。教师的“教”如果注意到了学生的“学”的规律,并且充分尊重这一规律,教学中安排充裕的时间、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文本,教学才可能有效甚至高效。事实上,教学不尊重这条规律,为赶时髦而采用花哨形式,追求表面热闹,以致妨碍了学生亲近文本,这样的课并不少见。笔者举以下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进行剖析:
形式主义的“合作探究”。示范课及评优课,为追求观赏性的热闹好看,一定会安排“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环节。我们通常见到的情形是:学生还没默读或朗读完一遍课文,教师就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叽叽喳喳;三两分钟后教师就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读书,没有静思默想,没有自主探究,能“合作探究”什么?探究质量如何?学生虽然也能说上几句,但通常理解肤浅,质量不高。针对这种现象,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这样的“合作探究”质量不高,好看而不管用,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合作探究”,要么给足时间,要么大胆舍弃[1]。然而,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文本,这又是示范课、评优课十分忌讳的事情,因为让学生长时间默读,会使课堂显得不热闹、不好看(虽然管用实在)。于是,有人为示范课、评优课的热闹形式辩护:不热闹的课谁愿听呀!然而,我始终认为,宁愿要管用实在的“静”,也不要华而不实的“闹”。
过多过滥的“现代技术”。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一般的教室都有多媒体投影,能即时上网获取音像资源,因此,不要说示范课及评优课少不了会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就是一般的常规课也少不了。于是,名家的诵读视频代替了教师的本真范读,网络的影视资源代替了教科书的纸质文本,漂亮的多媒体投影代替了教师的朴素板书。很多课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示范、不能获奖,甚至有不少常规课也过多、过滥地依赖“现代技术”,且有越演越烈之势。王旭明先生非常赞赏贾志敏老师的“没有精美的课件,没有动听的音乐,也没有眼花缭乱的画面,没有煽情的话语”的真语文课的,因而“郑重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2]孙绍振先生更是从理论层面详尽阐述了画面、声音的局限性,不能靠视觉听觉手段替代品读文本。[3]笔者无意否定恰当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优越性,但多媒体运用确实有一个合理取舍的问题。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教师如果投影过快,学生就会看不过来;教师如果投影过多,学生就会记不下来;学生如果多看影视资料,就会减少阅读纸质文本的兴趣;教师如果依赖多媒体,就会钝化范读和板书的能力,等等。恰当的做法是,应让多媒体等“现代技术”仅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凭借;可用可不用,尽量不用;应在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的基础上用,而不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华而不实的“活动体验”。“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谈的“活动”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演、展示等狭义活动。“活动”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且新课改理念的“活动”多指狭义“活动”;因为新课改理念大多是“西化”的产物,其“活动”是为了“体验”与“建构”,是基于杜威“做中学”理论而提出的。贯彻课改理念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有强大的舆论导向。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导向下,目前国内公开课的主流形式是“活动”。这正如严华银先生所指出:目前国内公开课的主流课型是展示表演课,多为学生热热闹闹的活动,少有学生静思默想的阅读。[4]不仅公开课,常规课搞“活动”的也不少。某市教育行政部门曾经组织骨干教师到杜郎口取经,并在全市推广其课堂教学模式。我听过一节效法杜郎口模式的常规课,其中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将预习成果“展示”在黑板上(教室四周有便于展示成果的黑板),以便大家共享;学生的“展示”,无非是将教材注释或者教辅资料中的词语解释、生字注音、作者介绍等抄在黑板上。这个教学环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首先,学生板书的字体较小、字迹潦草(因为时间仓促),不能让全班同学都看得清楚,不能达到共享的目的;其次,用视觉手段展示,速度太慢,信息量小;再次,这样的展示只不过是简单的抄写,没有理解的深度,没有思维的创新,没有独特的体验(且不说掌握知识是否都需要体验),几乎没有知识的构建。这样的“活动”,完全是为活动而活动,为展示而展示,为模式而模式,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其实,真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注释或教辅资料就行。不少课堂中的表演、展示等“活动”,虽不能说完全滑稽搞笑,但大多肤浅低效,远不如朴素形式的亲近文本静思默想有效。或许正因为如此,某市大力推广的杜郎口教学,一个学期就“寿终正寝”。
加重负担的“学案教学”。据说,为确立新课改的“学生中心”理念,抛弃传统教学的“教师中心”理念,不少地方用学案取代教案,推广学案教学。然而,学案取代教案没有必要,因为名称的改变并没有解决问题,学案仍是由教师或教研人员编写,本质上还是教师视角、教师中心。目前,学案名称繁多,学案、导学案、固学案……但无论名称如何变换,本质并没有改变——学案就是练习册!教学少不了练习,学案作为练习册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学案的练习量普遍过大——每篇课文动辄两三页甚至更多。学案教学的模式通常是“先学后教”或者“先做后教”,或者叫“作业前置”,而这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试想,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有大量练习题的学案,该占用他们多少课余时间?其课业负担该有多重?作为老师,于心何忍?更成问题的是,学生用大量时间完成学案,又有多少时间去读书?学案教学的弊端,王家伦、张长霖二位老师的文章《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有详尽而全面的分析。[5]或许正因为存在这些弊端,大家纷纷效法的杜郎口中学早已正式宣布取消学案教学。[6]
什么叫真语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在内容取向上,真语文的教学内容应是真正的“语文”内容,而不是“泛语文”,更不是“非语文”,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在方法选择上,真语文的教学方法应适合于真正地学语文,应该是朴实本真的,而不是华而不实的。
参考文献
[1]邓木辉.评课之后话语文[J].中学语文(教师版),2010(7-8).
[2]王旭明.终于,听了堂真语文课[J].语文建设,2012(7-8).
[3]孙绍振.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J].语文建设,2013(4).
[4]严华银.回归真实: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条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10(4).
[5]王家伦,张长霖.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J].中学语文教学,2012(6).
[6]崔其升.杜郎口中学为何取消导学案[J].神州·校长,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