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阅读教学十“味”

2013-04-29余映潮

语文建设 2013年7期
关键词:孔乙己课文教学

余映潮

一、扎实的训练之味

哪怕是极其简单、学生一读就懂的课文都极具教学价值。比如说《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是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能够读懂的一篇课文。这样短而浅显的课文有什么训练价值?我想可以有以下几种训练:

1.为这则寓言再拟一个标题。

2.用朗读传达出作品中人物的神采。用朗读来表现人物就需要揣摩,赫尔墨斯怎么笑的?怎么问的?都要通过朗读来表现情境、表现人物。

3.划分这个寓言的层次,并用八字短语概括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能力弱一点,就可以不用八字短语来概括情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比如可以用四字短语评价文章的结构技巧、用成语评价人物形象,都是别开生面的活动形式。

4.提取能够表现课文大意的五个关键词。如果我们的课进行得很顺利,还可以让学生论析这则寓言中的语文知识,如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文章的结构特点是先概写一笔再细写几笔,等等。

二、厚实的积累之味

比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的教学,除了朗读、背诵,还可以让学生读另外两首诗:《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这三首小诗彼此血肉相连,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过渡到“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再过渡到“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形成了诗歌连读的课堂教学结构,丰厚了学生的课堂积累。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训练”量。

如《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的教学: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有一天他会教你向他认错。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这首短诗中,哪两个词最值得我们品味?此话题能够让学生对诗中所有的比较关键的词语都进行品析、品味。

三、诗意的朗读之味

诗歌和优美的散文都要追求朗读训练,朗读训练需要追求角度的美妙。一般而言,我们会让学生大声地读、准确地读、有情感地读,但那只是一般的角度,作为阅读训练来讲,我们还需要提炼出更为细腻的角度。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的教学,可以分两步:第一步,体味音乐美;第二步,欣赏文学美。两个板块形成一个课时的教学。欣赏、体味音乐美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体味感受课文之美。指导学生反复吟诵这首词,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要指导学生读出“抑扬”;第二,要指导学生读出“缓急”。这两个朗读的要点训练到位,这首词的朗读就好听,就能传情达意。

四、片段的精读之味

阅读教学的训练过程有一种处理方法,叫作片段精读。教学的着眼点不是整篇文章的提问,而是在“文意把握”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局部或片段进行精细的研读体味,把课文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或几个片段像一篇短文一样地用深、用透、用美。

比如《孔乙己》的教学创意是“知识积累、课中比读”。“知识积累”这一环节,在学生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老师介绍人们对《孔乙己》的研究,并顺势渗透有关知识,比如这篇小说的“儿童视角”“场景设置”等知识。然后选用两个片段进行“课中比读”。一是第四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是孔乙己的出场;二是第十一段,孔乙己再次来到咸亨酒店,然后退场。教学中可以把这两个片段作精细的比读。课文的练习已经给我们举了例子,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以这两个动词的比较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多线条、细腻的课文比读:

出场与退场、正常与残疾、伤痕与断腿、长衫与夹袄、文言与白话、青白与黑色、眼睛与眼神……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片段细读、精读,读得深深的、美美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阅读经验,开阔学生的阅读眼界。

五、文学的赏析之味

小说教学,要教出文学的味道。继续看《孔乙己》的另外一个教学方案——文学赏析的教学。比如,“茴香豆的妙用”之赏析,这是一种纵深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把所有的关于茴香豆的描写集中,然后分析它的表达作用。又如“孔乙己挨打”之赏析,把所有的关于孔乙己挨打的内容集中,然后分析。孔乙己挨打,是作者倾注全力来渲染的人物命运的悲剧。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关注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但短衣帮中没有人打孔乙己,打孔乙己的都是有钱的读书人,最终打折他腿的,就是丁举人。这就与短衣帮的“嘲笑”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样的品析可以深深触动同学们的同情心。作者对孔乙己是怀有同情之心的,他在小说中很有分寸地点出,孔乙己只是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却遭受了人们残酷的殴打,这就是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

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排”出九文大钱,第二次到店,“摸”出四文大钱,我们常常把“排”和“摸”进行反复的比较、欣赏,而且孔乙己在喝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杯酒时,是没有吃到下酒菜茴香豆的。他连茴香豆都没有吃上就走了,这也是令人感慨万千的。

这些就是欣赏。语文教学应当让学生沉浸在这样一种文学欣赏的氛围里面。

六、有趣的研读之味

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有时候还要有味道,要快乐一点、有情味一点、有情趣一点,老师的教学趣味往往要根据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氛围来调整,教学《老王》《孔乙己》《台阶》这样的篇章,教师都要入情入境,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的情感基调。

有的课文可以上得轻松一点,比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本来也是抒发人生万千感慨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上得有情趣一些,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分析、文句揣摩。在课文品析中,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哪一个字要读出快乐的情致啊?”学生会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教师接着再问:“一个字,哪一个字要读得快乐?”于是就把学生深深引入课文,学生读、想、分析、揣摩,最后品味出“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这句话中,一个“亦”字要读出快乐的色彩。原因是,一个孤独中的贬官去找另外一个贬官,张怀民如果睡觉了,作者就会怅然而返,所以这个“亦”字就要读得快乐一点。

还有一种教法。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法把这一篇文章读成两个部分、三个部分、四个部分。这就是以朗读带动分析。读成两个部分,那是“叙议结合”;读成三个部分,那是“叙述、描写、抒情”;读成四个部分,美味就出来了,那是“起、承、转、合”。味道就在这里。让学生品味到如此精密的结构形态、如此美妙的章法,这就是有趣有味的阅读分析过程。

七、创新的写作之味

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天然合理的,所以我们的课堂上要留一些机会让学生动笔。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有一篇课文叫《静默草原》,这是一篇难以进行深入教学的课文,充满了镜头感,很难抓住一个片段来进行深入地品析。我们可以执行这样的创意:第一步,概说课文;第二步,自由创作。这里的“自由创作”,就是“课文作文”,即任意组合这一篇文章的字词句,形成一篇由学生自由命名的写意作品,一篇微型的美文。如学生的作品:

草原速写

草原上,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天,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这里面有文笔的训练,有语言的训练,又有思维的训练,连命名都是学生自己进行的。

这样的学习过程,同样充满情味。

八、新颖的活动之味

课堂阅读教学,从学生的学习而言,我们要“重在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是课标的核心理念。有时候活动我们要组织得别开生面一点,比如《山居秋暝》的教学可以设计如下三次活动:

第一,“一句话概述”活动。《山居秋暝》是一篇什么样的诗?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如:这是一种诗情画意;这是一种迷醉自然的感受;这是一首隐居者的情歌。

第二,“一段话描写”活动,请同学们把诗联中的画面描述出来。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第三,“一篇文吟诵”活动。朗读他人改写过的《山居秋暝》,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吟读: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晚钟的声音,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亮的细流潺潺地淌过石头,隐隐地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喧笑,月光下,长发飘扬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中,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家里总会亮着温暖的灯。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缥缈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处。

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教师用最美的形式来结构课堂教学,把最美的教学资料用于课堂教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九、美妙的探究之味

探究能把学生深深地引到课文里面去,发现课文解读的密码。比如《荷花淀》的教学,可以探究这样一个问题,伏击战描写中最美妙的一处细节是什么?同学们会有许多答案,如有的同学会说游击队员把漂在湖面上的那种“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捞起来甩给女人们,是最美妙的细节。我们要引导学生再来细读关于伏击战的描写。游击队员是能够站在水里打枪的,湖里面的船翻了,人落到水里也是能够站起来的。我们都没有注意到,这里的描写实际上是在说水并不深,如果是在深水里活动就不可能有伏击战了,人站都站不稳,怎么能伏在水面上打枪呢?原来有一句话为后续的细节埋下了伏笔,当日本鬼子的船追过来的时候,摇船的妇女们说:“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水浅”就是这一个片段的伏笔。最美的细节就在这里,没有这个细节就没有后续的故事。讨论到这里的时候,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恍然大悟。这就是文学笔法的欣赏。

十、精粹的讲析之味

老师永远应该用自己积累的丰厚知识教育学生。老师的学养太重要,没有优秀的老师就没有优秀的课堂,所以当讲的时候必须讲,我们要用美好的、精粹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语文积累,让学生的语文视野更加开阔。有些知识,教师不讲学生怎么知道?

《陋室铭》,是一篇典型的咏物言志的文章,具有典型的三层次结构——引出事物、描述事物、托物言志。老师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用充满文学知识的话语作为课堂教学的讲析内容,并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做笔记:

文章起笔崇高圣洁,可谓神来之笔,暗示了陋室的“名”与“灵”,“惟吾德馨”,概写一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静为动,描述了幽雅的自然环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交往人士的高雅,借客人衬托主人的不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身居陋室的清雅情趣。以上细写几笔,极力渲染了“陋室”的因“德”而“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巧用典故,类比自己德行高洁。结句“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匠心独运的点睛之笔,含蓄地表现了作者以君子自期的情怀,显得立意高远。

全文骈散结合,韵律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用文学欣赏的语言来进行课堂学习小结,学生做笔记,积累下来,如果每节课都有一些这样的积累,那就是语文教学的幸事,那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幸事。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课文教学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背课文的小偷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