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结构中钢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处理
2013-04-29陈明恩
陈明恩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突飞猛进,各地的建筑工程得到迅速的发展,我国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建筑。在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有关出现裂缝而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屡见不鲜。混凝土开裂成为建筑行业的通病,困扰着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如何防治就成为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防治处理;建筑结构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362(2013)07-0154-01
前言
混凝土拌合物沉降裂缝这种裂缝的发生,往往是采用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时而发生的裂缝。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在混凝土初凝前,混凝土拌合物中的粗骨料始终处于一种自由体,虽然经过振动器械进行了振动,内部的孔隙也基本排除,但在混凝土内部的粗骨料本身在自身质量的作用下缓慢下沉,若是素混凝土,内部的下沉是均匀的,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表面的裂缝一般均为施工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所留下的脚窝因用素浆找平后而形成的,因为这些裂缝是素浆在硬化时产生的收缩(干裂)裂缝;但是只要在混凝土初凝时予以压光即可解决。另外一方面是钢筋混凝土,在混凝土没有达到初凝前,其内部的粗骨料继续处于下沉状态,而混凝土沿着钢筋的下方继续下沉,由于在钢筋的作用下,钢筋上面的混凝土被钢筋的支护,在钢筋上表面沿着钢筋的走向产生裂缝,这种裂缝的深度一般只达到钢筋表面为止。
1 混凝土裂缝就其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有很多,但每一条裂缝产生都是有原因的。混凝土裂缝就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划分如下几种:
1.1 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在静、动态的作用下产生的裂缝称为荷载裂缝,主要有直接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直接应力裂缝是指外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产生的裂缝;次应力裂缝是指由外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产生裂缝。
1.2 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塑性收缩和干缩是发生混凝土变形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影响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有:水泥的标号、品种及用量、水灰比、外掺剂、养护方法、外界环境、振捣方式及时间。
1.3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外部环境或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则在结构内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
1.4 地基变形引起的裂缝
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结构开裂。
2 处理裂缝的方法
2.1 表面修补
常用的方法有压实抹平、涂抹环氧粘结剂、喷涂水泥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压抹环氧胶泥、环氧树脂粘贴下班丝布、增加整体面层、钢锚栓缝合等。
2.2 局部修复法
常用的方法有充填法、预应力法,部分凿除重新浇筑混凝土等。
2.3 水泥压力灌浆法
适用于缝补宽度≥0.5mm的稳定裂缝。
2.4 化学灌浆
可灌入缝宽≥0.05mm的裂缝。
2.5 其他方法
常用方法有拆除重做,改善结构使用条件,通过试验或分析论证不作处理等。
3 混凝土浇筑顺序
施工前先平行坡向划分约2m宽的浇筑带。在2m×1.5m浇筑块的小范围内,下料顺序由上而下,但每浇筑带的总体下料顺序则是由下而上,且原则上要求坡屋面两侧对称下料。施工时要有很强的计划性,先大面后小面,严格按照事先设计的施工流程一次性连续浇筑。
4 混凝土振捣方法
为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满足屋面混凝土抗渗要求,浇筑时采用二次振捣技术。
一次振捣时应由下而上进行强力振捣,φ30及φ50振捣棒交替使用。φ30棒的棒距控制在20~30cm,φ50棒的棒距以不超过45cm 为宜。振捣棒垂直坡屋面插入,快插慢拨,不可顺坡面平行振或无序斜振,以免发生“浆盖石”的假象而漏振和欠振。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不能有气泡和泌水冒出为度。用铁锹配合收灰,及时补灰,向上推压混凝土面,严格按序推进,遇边梁和坡梁时,可以先边后坡浇筑。
在一次振捣完毕后45~60min内,使用手提式平板振捣器或φ30振捣棒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振捣的目的在于将混凝土内钢筋、预埋件等周围残存的水分、水膜彻底消除或使一次振捣中未打散呈现团状的胶凝材料颗粒充分水化,以减少孔隙和气泡。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初凝前指派专人进行1~2次表面搓毛抹压,以减少表面水分的过快蒸发,避免表层塑性裂缝和龟裂,促进混凝土的强度增长。
由于坡度大,施工中选用有经验的专业振捣手2~4名,分段定点专人负责,严格按振捣顺序,做到“不漏振、不乱振、不跳振”。若遇交接班或更换捣手,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严防漏振。交接班或上下班时,严禁在尚未初凝结硬的混凝土屋面行走和施加任何荷载。
因此,在建筑结构中只有掌握好混凝土的振捣时间及使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使建筑结构进一步强化,做到用户合理、安全、放心使用。
参考文献
[1] 彭秀玲,高大義.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06).
[2] 范生昭,杨伟,张培韬.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处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3] 冯俊.浅谈钢筋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