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方法初探
2013-04-29李志彪
李志彪
摘 要: 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作者针对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机械制图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机械制图就是学习绘制和读取机械图样的课程。通过学习机械制图,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基于图形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工作和学习中,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都要用到机械制图。所以,探索更好的机械制图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1.机械制图教学中的问题
(1)内容多
机械制图,涉及的内容很多。传统机械制图主要是学会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学习,包括画法几何和机械零件和装配图的学习。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绘图飞速发展,掌握应用计算机绘图已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2)课时少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机械制图等传统基础课程,课时减少了很多。一些学校把原来的两门课,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合并成了一门课,机械制图。学时数也从原来的上百课时,减少到了现在的60-70课时。
(3)内容抽象
机械制图要完成绘图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图纸是二维的,而我们生活在三维环境中,要表达的零件等都是三维的。绘图和读图的过程就是三维和二维的转换过程,这样的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常常摸不到门径,学习难度较大。
2.改进机械制图教学的探索
(1)整合教学内容
做加法:计算机绘图飞速发展,是图学发展的方向。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增强对计算机绘图的教学,锻炼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不能因为课时减少,就降低对教学的要求。
做减法:画法几何是制图的理论基础,内容抽象。依据够用的原则,教学中可以减少部分内容。如相贯线部分,作图复杂,学生学习难度大。机械图样中的相贯线多用简化画法,如果应用计算机绘图,确定了相对位置,就可以直接生成相贯线,所以可以只讲简化画法和特殊情况。
做优化: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简单地把每个部分分开讲解,耗时多,效果差。根据三个部分不同特点,进行内容整合是较好的方法。计算机绘图利用计算机替代手工绘图,是一种工具。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绘图环境进行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的学习。这就需要有适合的软件,目前计算机绘图常用的应用软件AutoCAD也能满足一般要求。只要教师用心进行教学设计和练习,就可以有效利用AutoCAD进行,教学效果较好。一方面学习了制图知识,一方面学习了利用AutoCAD进行绘图。这样,可以大大压缩计算机绘图部分的教学内容。笔者曾利用AutoCAD环境,进行了画法几何部分内容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但机械制图内容抽象,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要针对目标学手段。机械制图主要完成的是两个事情,学会绘制和读取机械图样的技能。所以我们要盯住机械图样这个目标,学习绘制和读取的手段。画法几何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但内容抽象。教学中可以采用结合具体实例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前面点线面的时候,结合后面组合体及典型机械零件等。点线面变成组合体或机械零件上的点线面,抽象的内容就立即更加具体。而且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点线面的应用,体会基础内容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典型组合体和机械零件,可以有效提高后面讲解的效率。如在讲解直线的过程中,列举多个线的例子:如轴线、轮廓线等。现在,大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网上也有海量的实例资源,所以教学过程中,列举具体实例是可行的。
其次对互相联系紧密的部分,尽量结合起来讲解。效率高,而且效果好。如在“线面相交”问题上,可以与“面和面相交”结合起来。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一般面和一般线相交,我们没有学过;特殊面和一般面相交,我们学过,是我们已经会的。如果我们把“一般面和一般线相交”问题变成“特殊面和一般面相交”的问题,就可以完成学习了。学习过程,也就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既能学习新方法,又能复习以有知识,节省时间,问题集中,讲解效果好。
3.改进作业方式
学习机械制图,要求多看多練。但在有限的课时内,怎么让学生得到更好的训练呢?我们的方法是,作业可以采用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机绘图效率高,修改方便。这样,作业既能达到训练绘制图样的目的,又能训练计算机绘图能力。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了目前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对制图教学的有益的探索,对机械制图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机械制图.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图学教研室,ISBN:9787040218077.
[2]刘伟香.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索[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05).
[3]张玉清.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与设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