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中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013-04-29钟凯
钟凯
摘 要:煤矿重大事故往往对人员产生重大心理影响。结合国内煤矿事故心理健康影响的分析,将煤矿事故受影响人员心理伤害的等级划分为四级,进行不同级别伤害群体的心理伤害特征分析。根据不同等级心理伤害群体的特征,提出不同级别心理创伤人群自我心理调节和治疗建议。
关键词:煤矿安全 事故 心理危机 干预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087-02
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在发展进步,无论是工业的不断革新还是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撑。现代科技的进步促使新能源的不断被发现和利用,能够作为能源的材料有许多,然而,从总量上来看,煤炭依然是主要的能源之一。众所周知,煤炭的生产是一个高危行业,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从各类煤矿事故的频繁发生就可以看出一二。煤矿开采的高风险威胁着煤矿企业的财产和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我国各级部门采取可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得煤矿安全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与此同时,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得到改善。但是,即便如此,煤矿安全重大事故依然不断发生。在进行事故救援和调查的同时,积极关注和救助亲历事故的人员的心理创伤并及时治疗,对于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秩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国内,当煤矿事故发生之后,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往往放在生命的救援和财产的保护,在这些方面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煤矿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创伤抚慰和干预不够,往往会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也不利于煤矿事故受害者和其家属尽快从事故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基于此,本文认为,在煤矿事故发生后,对煤矿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对于煤矿事故的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创伤的恢复和治疗,体现人性关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和意义出发,进而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煤矿事故心理创伤进行分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煤矿事故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可行性路径。
1 事故后心理危机及干预的内涵及意义
从本质上来看,心理危机是一种状态,主要指由于突然遭受意料不到的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其他能够带来巨大精神压力的事件,使当事人所处的环境和状况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出现了在当时所拥有的条件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障碍,这种危机使当事人陷入不安的惊恐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的抚慰和帮助,是指针对遭受困难,心理受到创伤,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人和群体,给予及时和适当的心理援助,他们心理创伤得以抚慰,尽快摆脱危机困难。矿难后心理干预是指对矿难发生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矿工幸存者、矿工亲属、子女、矿山救护人员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使之尽快摆脱困扰。
在心理学领域中看来,危机干预是一种对危机的处理,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受害者及受其影响的相关者采取有效的策略,尽快走出危机的影响,重新融入并适应生活。危机干预的解决有三重意义,个体可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经历的危机事件重新认识,以及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付策略与手段。
2 煤矿事故心理创伤分级以及这些受害者的心理特点
煤矿事故发生后,受到直接伤害的人一般是可以确定的,然而除了直接受到伤害的人以外,还有其他因事故受到影响的人,不能仅仅关注因为煤矿事故而直接受到伤害的人。科学合理的做法是对因煤矿事故直接受到伤害和间接受到伤害的所有人,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人,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心理危机干预更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
应受关注和干预的一级人群:该类别是指煤矿事故中的重伤、残疾人员。这部分人的最大特点是受到不可恢复性的伤害,伤害的产生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事故中的阴影中走出来的难度也较大。其心理创伤的最大特点是对未来生活失去信心,难以看到希望,脾气也变得暴躁,依靠酒精或药物来麻醉自己。
应受关注和干预的二级人群:指煤矿事故中受伤较轻的人员。在煤矿事故发生一段时间后,这类人群可能会经历事故过程的强迫性回忆,过度的警觉和对安全的过分关注以及产生心理上不安等问题。主要的特点表现在外在的、身体上受到的伤害可能已经恢复,但心理创伤能否恢复与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如不进行及时有限的心理干预,其中部分自身不能够有效调解的人员可能发生影响较为负面的心理障碍,从而造成新的心理伤害。
应受关注和干预的三级人群:指与前两级应受到关注和干预的人群有密切的生活和工作联系的同是和家属。由于煤矿事故中受伤害者的巨大痛苦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与受伤害者有密切联系的这些人心理上也会受到影响,也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创伤,其心理创伤的特点是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对于这类人群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
应受关注和干预的四级人群:指在临近煤矿事故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人、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生产恢复或康复的工作人员。这些人的心理创伤特点是在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情况下,某些人可能表现出强迫性回忆等心理病态的征象。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他们也可能会造成较大损害。
3 煤矿事故后心理危机干预路径选择
危机出现之后,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处理,其干预的方法和路径就成为了关键,在这种情况之下,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妥当合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于事故中的人员而言在处理,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还是导致二次伤害。
在实际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事故出现之后,已经有一些热心的人在帮助处理,这些人也得到事故中受伤害的当事人及家属的接受,在此情况下,再有贸然介入的时候,当事人会很反感,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所以,在探讨煤矿事故后心理危机干预路径之前,必须强调的是,在接触每一个事故中的受害者和其家属之前,都要对他们的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把握,然后再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合理的心理干预,达到预期的目的,详而言之,煤矿事故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路径有以下几端。
3.1 共情的产生
事故发生之后,对于当事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冲击,此时危机干预人员要学会共情,设身处地的为当事人着想。此时,与事故当事人是伙伴和盟友的关系,对于当事人的宣泄和非理性情绪给予理解,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进入当事人内心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起共同渡过难关。(1)察颜观色,及时发现和准确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心理状态,并做出初步的判断;(2)对于当事人的这种情绪和心理感受给予充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和把握,找出来龙去脉,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3)与当事人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与当事人进行交流,建立双方基于信任的沟通渠道。
3.2 危机干预的正是开始——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
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开始向当事人阐明事故之后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积极作用,介绍当事人寻求帮助和倾诉的作用以及可以寻求哪些帮助。鼓励当事人在危机产生之后要有意识的积极寻求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鼓励当事人将影响心理感受的因素进行并告知心理干预的工作人员,向他们进行倾诉,以便有效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3.3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中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之点
信任至关重要,只有产生信任感,才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交流。在事故发生之后,接触到当事人时,应当先用日常生活的招呼语言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以此建立双方沟通的可能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信任是第一步的,也是关键之点。如果当事人对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没有信任感,接下来的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春华.灾害事故救援中的心理干预简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 张玉茹.突发社会灾难的危机干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 程奇.国外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