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几种做法
2013-04-29张玲玲
张玲玲
高中生物新课程在我校已实施几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运用多变的教学模式,创设新的情境(也就是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的体会如下。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领会其精髓。课程标准全面、深刻、具体地阐释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必修和选修6个模块的内容标准、实施意见等。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一定不要随意拓展加深,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人格,断然否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这种不平等、不民主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深入到学生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3.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势在必行。如何提高,怎样提高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1)掌握新理念与新要求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打破教学常规,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3)学习掌握扎实课堂的教学基本技能。良好的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是新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基本功考试的内容:粉笔字、板图、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演讲、理论考试等,每一样都是我们要扎实掌握。(4)学会关注学生。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面对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面向不同的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5)实践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教科研能力。学习理论,在实践中践行、运用并且反思。
4.用硬币帮助学生理解遗传学上的概率问题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设法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叙述、大胆表达。概率计算是遗传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少同学遇到概率计算就不知所措,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掌握概率计算的两个基本法则:相乘法则和相加法则。我们可通过抛硬币、做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掌握这两个法则。
(1)相乘法则。
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影响的事件同时出现的概率是它们各自概率的乘积。如:当我们同时抛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正面同时向上的概率是多少?
单抛一个一元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为1/2,单抛一个五角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为1/2,一元硬币正面向上不影响五角硬币正面向上,它们是两个独立事件,互不影响。我们同时抛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时,正面同时向上的概率是1/2×1/2=1/4。豌豆的子叶颜色可能是黄色也可能是绿色,概率均为1/2,种子可能是圆粒也可能是皱粒,概率也均为1/2。黄或绿的出现不影响圆或皱的出现,它们是独立事件。也就是说,黄色豌豆中有圆粒也有皱粒,圆粒豌豆中有黄色也有绿色。自然界中一粒豌豆是黄色圆粒的概率就是它们各自概率的乘积,即1/2×1/2=1/4。
(2)相加法则。
如果两个事件是非此即彼的,或相互排斥的,那么出现这一事件或另一事件的概率是两个个别事件的概率之和。
我们还用抛硬币理解这个问题。抛一次硬币,要么正面向上,要么反面向上,不可能即正面向上又反面向上,它们是互斥事件。
对一粒豌豆来说,是圆粒就不是皱粒,是皱粒就不是圆粒,不可能既是圆粒又是皱粒,两者是互斥事件。在Dd×Dd实验中,产生DD、Dd、dd是互斥事件,也就是说,当一个合子是DD,不可能同时是Dd或dd,所以后代表现型为显性的概率为:1/4+2/4=3/4。
5.因校制宜、因人制宜设计适合学生的习题
(1)化静为动,改变习题呈现方式。
教材只能静态地呈现相关习题,其发展思维的功能无法很好地发挥。化静为动是指将教材中死板的、静止的习题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活化处理,目的是通过对多种感官的交互刺激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习题教学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思维规律。高中三年尽管在同一个学段,但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生理、智能等方面与高三相比还是有明显差距的。对于高一、高二年级的新授课中的习题教学,采取动态方式呈现比较适合,因为动态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拓展延伸,丰富习题内涵,增大学生思维容量。
教师处理教材习题时,不能“就题论题”,应做到既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适当增加思维容量。思维容量包含思维的广阔性与思维的深刻性,即通常所说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习题的开发应在紧扣书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理解习题、审视习题直至超越习题。努力挖掘典型习题的内涵与外延,努力做到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培养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思路、方法及解题技巧,做到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促进学发展的目的。
6.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进行形象类比,透彻理解概念
课堂上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进行形象类比,使抽象难懂的概念迎刃而解。如学习“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这一内容时,先提出问题:去农贸市场买菜是用存折还是花现金?(现金)然后进行类比: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能源物质只相当于存折,ATP才是能量流通的现金。最后得出结论:生命活动必须花“现金”,所以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又如在学习“理解酶的作用机理就在于降低活化能”这一内容时,提出问题:司机驾车翻越一座高山需要加大油门,若找到一条穿山隧道呢?(不需要)然后进行类比:化学反应有了酶犹如在找到这条穿山隧道,提高催化效率。最后得出结论:酶催化学反应是通过大大降低活化性能而实现的。
以上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亲切自然,能抓住学生的心,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学生通过发言可以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拓宽展现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既树立学习生物学的信心,又理解和掌握深奥难懂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