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80例
2013-04-29王冰梅
王冰梅
摘要目的:整理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妊娠结局,分析胎膜早破发生的相关原因及处理。方法:收治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80例,对其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周期35~36周孕产妇产后出血、NRDS发生数及新生儿死亡数均低于妊娠28~34周。结论:针对不同孕周发生胎膜早破患者应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
关键词未足月胎膜早破妊娠结局产科
胎膜早破是指在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孕龄<37孕周的胎膜早破又称为早产(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1]。胎膜早破是妊娠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早产率升高,围生儿病死率增高,宫内感染及产褥感染增加。对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均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近年来胎膜早破发生的比例日益增加,引起胎膜早破的原因主要与胎膜发育异常、宫颈机能不全、宫腔内压力异常、创伤、感染等一系列问题有关。目前,治疗方面主要针对的是胎膜早破导致的感染对孕产妇及胎儿的影响以及新生儿因发育不完全而产生死亡或相关并发症。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对挽救孕产妇及新生儿生命极其重要。收治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80例,分析其妊娠结局。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孕28~36周胎膜早破孕产妇80例,平均年龄285±55岁,平均孕周334±23周,其中初产妇72例,经产妇8例。妊娠28~34周46例,妊娠35~36周34例。所有孕产妇均为单胎。
方法:将收集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病例按照妊娠时的孕周进行分类,观察不同组别的生产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例数及新生儿死亡例数,归纳整理并列表。
结果
本研究观察妊娠28~34周和妊娠35~36周的妊娠结局,统计得出妊娠28~34周的孕产妇剖宫产16例(348%0;阴道助产5例(109%);顺产25例(543%);发生产后出血2例(43%);发生NRDS 15例(326%);新生儿死亡6例(130%)。妊娠35~36周的孕产妇剖宫产12例(353%);阴道助产2例(59%);顺产20例(588%);发生产后出血1例(29%);发生NRDS 3例(88%);新生儿死亡1例(29%)。见表1。
讨论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亦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导致胎膜早破的因素有很多,胎膜发育异常、宫颈机能不全、宫腔内压力异常、创伤、感染等均可导致胎膜早破,具体原因主要包括有宫颈内口闭锁不全、宫颈炎、胎位不正、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人工流产史、阴道感染、创伤等。胎膜早破可导致母儿产前、产后发生感染,影响胎儿成熟,增加围生儿的死亡率和病死率,对母亲、胎儿、新生儿均具有重大的风险[2]。
胎膜早破一旦发生,早产常不可避免。胎膜早破的处理原则应根据妊娠周数的不同而不同,孕龄>37周或36周,观察12小时,未临产者加用抗生素,24小时后未临产可以进行引产;孕龄>34周,若胎儿肺发育不成熟,可使用促胎肺成熟药物,待胎肺成熟后,处理方案同36周;孕龄28~34周,一般通过抑制宫缩、抗生素预防感染和给予促胎肺成熟药物等尽可能延长孕周,使孕周达到34周或应用促胎肺成熟药物后48小时,即通常所称的期待疗法;妊娠28周前可根据胎儿发育水平选择终止妊娠。期待疗法是指为了使胎儿在子宫内继续生长发育,提高胎儿娩出后的存活率而采取的综合治疗方法的总称。适用于胎膜早破而无感染、无胎儿窘迫和无羊水过少。包括一般治疗、抑制宫缩、促进胎肺成熟和预防感染等多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常规运用抗生素有利于延长孕周并减少羊膜腔感染的发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阴道分泌物检验并对母婴均安全的药物。常用的促胎肺成熟药物主要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药物的应用方法主要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羊膜腔注射。应用激素时,应严密观察感染有无发生,因为激素可能掩盖或加重感染,同时对孕产妇发生相关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或妊高症时应谨慎应用。抑制宫缩可应用宫缩抑制剂如硫酸镁等。胎膜早破合并羊膜腔感染是终止妊娠的指征,无需考虑孕龄大小。
本研究观察对象为妊娠28~36周的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孕产妇,孕产妇发生胎膜早破后,医护人员按照不同周期的不同处理方法,对孕产妇、胎儿、婴儿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与护理,以保证母亲、胎儿、婴儿的生命安全。从表1可以观察到妊娠周期35~36周的孕产妇产后出血、NRDS发生数及新生儿死亡数均低于妊娠28~34周。与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成熟程度有关。
总之,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应根据孕周、胎膜早破時间、有无感染、胎儿成熟程度等进行早期积极的治疗,以降低孕产妇的感染率与胎婴儿的死亡率。值得重视的是,应加强孕期各方面的安全宣教工作,以减少胎膜早破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谢吟梅.胎膜早破的病因和发病机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217-218.
2王云霞,刘萍,贾晓婕,等.孕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残余羊水量、分娩方式及临产时机对母婴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