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课堂提问设计策略
2013-04-29王梅
王梅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与内容不同,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巧于设计问题,把握提问时机,启发学生思考,并且提问要突出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主动设置提问误区,精于一题多问,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而增强教学效果。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课堂提问 设计策略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师提问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不可或缺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优化的主要手段,是高效课堂建设中能够最大化促进课堂产出量最多的必要措施。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让提问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数量过多的满堂问,使学生疲于应付,根本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流于形式的乱问现象比比皆是,这样就忽视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种种情况告诉我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对提高课堂效率非常重要,因为提问的精彩源于生动的教学设计,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我认为科学、高效的课堂提问源于课前的精心设计,精心的课堂设计又要求教师全盘考虑,课堂诸多要素运筹贯穿教学的始终。要做好提问设计,教师就要深入学习教育理论,以理论指导设计。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并总结听取其他优秀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的经验,谈谈在信息技术课上有关提问设计的几点策略。
一、问题设计贵在巧,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萨其曼(J.R.Suchman)的教学模式理论告诉我们,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探究问题欲望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首先有一个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最好是有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异的事件或现象;其次有一个探索的自由时间;最后有一个丰富的容易引起反应的环境。因此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根本所有,只有有趣的东西,只有丰富的、能够集中学生注意的焦点、现象和环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心理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促成人们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做到问题内容新颖,提出语言或幽默艺术,或深入浅出。同时提出问题时积极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在讲“计算机硬件”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常识说说计算机硬件由哪几部分组成,多数学生立刻说出有显示器、键盘、主机等,我又接着问主机里具体有哪些东西?这时,他们就很茫然了。于是我接着说,主机就好比人的大脑,指挥着计算机的工作全程。我又介绍了一番主机强大的储存功能,播放声音、图像、视频的功能及记忆的功能等,问他们想知道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其中的秘密吗?学生立刻热情高涨,瞪大的眼中充满了好奇。我知道揭开谜底的时候到了,于是将他们分成五组,并打开一台废旧电脑要求他们找出每个部件并说出其相应的名称。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对照课本和实物又是比较又是讨论,最终有的学生指出了鼠标、键盘是输入设备,显示器是输出设备,但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就是找不到,于是学生就猜开了。有的问这个是什么,有的问那个是什么,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时我就通过多媒体投影计算机硬件的图片,学生看着图片,每个人顿时都豁然开朗了。噢,原来这个小正方形芯片就是中央处理器,还有那个长方体的物体就是硬盘,它是存储器之一,软驱中放的软盘也是存储设备。接着,我又问,我们常见的存储设备还有哪些?学生就争先恐后地抢着说U盘,也有学生说MP3、手机中的存储卡也是存储器。经过这种趣味性提问,不但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提问时机把握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把握时机,问在学生“欲发而未发”之前、“似懂而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这个时间的界点教师要把握准,提问不早于“欲发”、“似懂”、“有疑”之前,不迟于“已发”、“已懂”、“无疑”之后,这是对教师智慧、经验、风格的考量,是对教师基本功的测试。每位教师都应在这个问题上,屏息静气,稳打稳扎,练足工夫,精于设计和创造性地投入设计。
EXCEL《数据处理》“求和公式∑”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求和公式”,目的在于提高计算效率。作为新授内容,教师不妨设计一个数据充实的工作表(如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或一个企业的产量、利润等),要求学生求出班级每个成员的成绩或是企业总产量总利润等。按照习惯,学生肯定会一个一个地计算,等到他们充分体验到重复相同操作的枯燥、低效时,教师就可以适时提问学生:是否有更为省事、更为高效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学生的心坎上,哪个人不想走捷径到达目的地呢?学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爽,思维随即启动,对“求和公式”操作的学习就更热情、主动,他们对求和公式∑的便捷高效的体会也就更深刻。学生充分体验到不用“求和公式”操作的困难,耗时多、效率低。教师可适时提出“是否有其他更为高效的方法”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从“埋头苦干”中拽出来,转而思考其他方法,同时明白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应当积极思考哪种更好,然后再着手操作,这样就事半功倍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思维的深度,那种不假思索即可得出答案的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提问没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容易让学生形成浅尝辄止的坏习惯。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这样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挖掘 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这样学生的思维将更深刻、更严密,并思如泉涌。
三、设置误区适时问,注重启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甚至多次反复出现谬误,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设置误区提问就是,当学生对知识内容易错、易漏时,在基本技能难以掌握的地方预设陷阱,让学生预先体验错误,这样可以杜绝或少犯同样的错误。对待误区设置,教师既要主动设置,更要谨慎行事,不能让学生在误区中一误再误、不可自拔。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迷茫时,精于点拨,巧于破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出误区,学有所得。因此,对教学的认识,要注意对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没有思考,没有在误区中的思考,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在误区中思考,对于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在误区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误区中思考,这时的思考质量是高效的。生理学告诉我们,急中生智是明显的一例。
教学利用EXCEL进行多个数据计算时,学生基本上都知道是可以利用填充柄拖动复制这一方法,并已养成了一定的思维习惯,于是我就利用这点设置一个陷阱。我以2008年奥运会为例,让学生求出每个国家获得的金牌占所有金牌总数的百分比。问题马上就出现了,学生发现用以前的方法在计算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在结果一栏出现了“#DIV/0!”这是什么意思?怎么不是数值呢?学生一头雾水。接着我在EXCEL的工具中设置了一下,使得单元格中不再显示公式的计算结果,而是显示公式本身,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看看原因到底是什么?学生最终发现利用填充柄拖动复制时其分母也跟着改变,而此题计算百分比的时候分母应当保持不变。此时,学生都恍然大悟。那么怎样让它保持不变呢?这时我再讲到“$”这个符号,在地址前加上$,是不是就像给它加了把一锁,这样你拖动的时候它就会保持不变,通过这一误区的设置及生动形象的讲解,既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又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四、一题多问功于精,注重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或者将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纵穿横拓的思维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应多提那种能从多角度出发、多层面审视、多方面解决的问题。多提那种能由一题生发多个问题的问题,提那种问题之间呈现或递进、或并列、或因果等事理关系的问题。由这样问题引发的思维、探究的质量显然会高于其他问题的探究。因此,教师科学地设计好问题之间的衔接、过渡,用铺垫、设台阶等方法增强问题情境的整体教学效果。
教学《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一课时,我把一台中毒的电脑搬进课堂。这台电脑中毒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系统总是重复启动。对于计算机病毒,学生从课本或网络上已经有所了解,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病毒是如何攻击计算机的。于是,我对学生讲,老师的这台电脑有故障,现在请大家共同会诊,老师相信你们中每个同学都能找到病根。我把电脑接上投影仪,通电后这台电脑一直在不断重启。这时学生就讨论开了,可能是主板坏了,可能是电压不稳,也可能是中毒了。此时,我才告诉他们这台电脑确实中毒了,但中毒的电脑不一定全出现这种情况,接着我就让他们上网络查询电脑重复启动的原因有哪些?而计算机中毒状况又有哪些?这个例子让学生得到启发,遇到问题不能片面、盲目地从一个角度去考虑,而应该多方面、多层次考虑。这样看似连珠炮似的问题,学生并不感到厌烦,相反觉得很有情理、很有秩序、很有层次。无疑,这样提问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正是对这样问题的思考判断,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沟通串联起来,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学会了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五、課堂提问注重层递性,难易适当学有得
在课堂提问时,在问题的难易设计上要适中,切不可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知识基础,因此要注意提问内容的层次和被提问者认知水平的层次性。建议以中上游学生的水平为线,在这个范围内设计相应的提问内容。如果问题设计得过于偏离水平线,则课堂提问不利于全班学生参与提问,甚至会影响部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问题的层次与阶段要科学合理,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为原则。可根据班上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问题,以达到促进中上游学生的成绩提高及中下游学生逐步向中上游学生靠拢。要尊重每一位学生,首先无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都应该对于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给予支持。其次对于答案的内容给予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因此,教学提问的分层递进原则,要选好提问时机,选准提问内容。只有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才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也唯有这样,才能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是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最需要反思与改进的地方。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材资料融入,以及掌握学生当前阶段的性格特点与对知识的理解,认真研究设计课堂提问。一位好教师应善于思考和创新,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巧妙运用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靳玉东.探究教学论[M].西南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松涛.论信息技术学习.2009(5).
[3]任满琴.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05).
[4]张海波.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5]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7).
[6]冯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M].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