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语文课堂
2013-04-29蔡巧月
蔡巧月
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已成历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已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培养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
一、转换角色,势在必行
语文学习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如从小学到初中,重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能力,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的主体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相对薄弱的。也就是说,学生只需接受,无需有多少见解和思想。而在高中阶段,重点已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明显,而老师的主体意识相对淡薄,因此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学生自己,老师充其量是引导者。所以,既然中职语文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老师就要把注意力从知识的讲解上转移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再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如果教师总是从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概括中心到艺术特色,面面俱到,一一道来,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毫无兴趣,这样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颠倒了主次关系。作为主体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哪有不厌之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二、运用多媒体,迫在眉睫
如今这个时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促使多媒体走进课堂,和师生有了一个亲密接触,也让多媒体为语文课堂教学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同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不少学生却在为45分钟的漫长而苦恼,他们说老师讲课就像在念经,丝毫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实际上,作为老师,我们的确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力,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更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文为例,我设计出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我先展示了一些文人骚客笔下的秋景图,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秋思》和刘禹锡的《秋词》中的秋景,让学生通过大屏幕细心了解各自笔下不同的秋景秋味,然后通过王国维的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进一步启发诱导,引出本节所讲课文。接下来的朗读、理解、记忆……会使学生感到精神疲惫,此时为了缓解学生的精神状态,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把已经做好的配有秋景图片、音乐和朗读的课件进行播放,激励广大学生在欣赏跟读中品味伟人笔下别有风味的另一番秋味秋思,然后再进一步讲解、强调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自然就陶醉其中了。这样,在45分钟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把学习、娱乐、艺术欣赏等融为一体,就会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充满情趣的艺术殿堂,其乐融融。
三、开展语文活动,互惠双赢
把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之中,由“封闭型”转变成“开放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
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有单项和综合之分,可以分散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在形式上可以走出去,请进来,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进行。学生可参与的社会语文活动很多,比如:节日征文、普通话比赛、文艺汇演、参观读书屋、游览书市……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接触了社会,体验了生活,丰富了语文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检验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活动中,每个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检测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也便于制定下次活动的计划,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还可以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成就感,使之受到锻炼。这样,语文课活跃起来了,学生喜欢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就有保证了。
无数的实践表明,把语文课当作活动课,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积极而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是喜闻乐见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应付考试也是不成问题的。
以上就是我仅就“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而阐述的四点管窥之见。我认为不管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责任编辑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