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让幼儿体验成长的快乐
2013-04-29沈玲玲
沈玲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纲要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即“身心并重”,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有了健康的心理,幼儿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是长期的积累形成的,由于幼儿时期形成的个性心理倾向,就让我们利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孩子,提升道德行为成为可能。我参考了以上几种心理特征,结合日常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的一些感受,本文主要试从关爱幼儿、培养幼儿自信心和利用游戏疏导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阐述。
一、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好营养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方法,德育为首。作为我们幼儿园教师不一定有最好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知识也不一定非常丰富。一定要有对孩子热爱的心。有热爱自己工作的热情,去相信孩子,去接受孩子,了解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我认为爱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但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并正确掌握他们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若肯走近幼儿、了解幼儿,就不难发现幼儿的各种心理状况。比如:上课时有一些孩子“喜欢”捣乱,而且参加活动时常搞怪,这些往往是作为幼教的老师观察得少,交流得少产生的。孩子想利用“捣乱”“搞怪”来引起我们对他们的注意,从而获得老师的爱而耍的“小聪明”。我们教师若以关切的话语对孩子说话,或轻轻地抚摸一下他们的头,这些看似简单、平常的言行,可以让孩子快乐一整天,甚至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
在了解和关爱幼儿的同时,我们教师与幼儿相处的时候需要创造一种平等、和谐、鼓励的氛围,对他们要关爱、不偏爱,那些让幼儿们害怕的言行,体罚、挖苦等都是千万要不得的。应把关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就是在爱他们,就是在尊重他们。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多一些方式,让每个幼儿感到温暖,在心情快乐的环境里、在爱的关怀中健康成长。
二、培养幼儿自信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让幼儿有自信心,就是要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找到克服困难和取得成功的决心。自信心是做好任何事情的成功基础,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必备的因素之一,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当然幼儿身心发展不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自信心的培养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时就要减少使用一些成人经常公开议论的刺激性的词语:“笨蛋、小傻瓜、没出息”“一分钟也不能安静”“永远也学不会”。如果孩子经常听到这类的话,他们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就会有抵触情绪、不听话和自暴自弃。而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多采取一些积极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如:“没关系,再试一试”“你真聪明,学东西真快”“你的回答真棒”等等,他们就会有一种被重视和接纳感,再者,教师应积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尝试,让不同能力的幼儿在不同时候获得成功的感觉。
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就要多运用积极的语言来发展幼儿的自信心,改善幼儿学习环境,支持幼儿去获得成功体验。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的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对于幼儿来说,这一表现尤为突出。所以,我们做教师的应毫不吝啬地对幼儿进行鼓励与表扬,经常给幼儿灌输一些积极的语言,让幼儿在教师的赞美声中拥有自信的力量。
三、遵循游戏原则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宝
游戏贯穿幼儿的生活,幼儿们都特别喜欢,在每天活动中游戏是自始至终的活动,游戏是养成合成性、独立性的极好手段,游戏可以让幼儿感觉不到任何的束缚。如:在“我給花儿把水浇”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花匠,还有各种各样小花的角色,例如开放的花、害羞地低下头的花、睡着了的花、含苞待放的花等等。教师利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引导幼儿对角色的模仿,适时地给予指导,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友好待人的良好品质。
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游戏有机融合,更能发挥作用。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游戏中,可以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心理,但是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有效的。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协作,尤其是在幼儿阶段,这三方面更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从幼儿微小的心理表现着手,正确引导幼儿行为,并且对幼儿心理进行疏通,减少不良心理的产生,让幼儿体验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