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职校生体育锻炼习惯利于成才
2013-04-29孙超
孙超
由于职业院校自身专业的特点,学生毕业后多在生产一线工作,且劳动强度较大,因此这些岗位对学生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如何在学校通过一系列体育课和相关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以至于让学生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成了职业院校体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一直从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工作,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总结出一些适合我们职校生特色的科学锻炼方法,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指导,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了一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通过培养健身锻炼的习惯从而提高身体素质,轻松胜任岗位需要,增加就业竞争力砝码,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肯定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高度重视营造氛围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而强健的体魄是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通过职业院校体育课如何造就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从学校领导、老师、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结合学校体育活动实际进行校园体育文化系列讲座,组织成立武术社、篮球社、跆拳道社等体育社团,由体育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投入。其次还要在校园中加强营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比如像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于是清华大学的操场上就有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在此激励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园里体育活动十分活跃,一到每天下午四点半,师生们参加锻炼成为校园一景。同时作为各级宣传部门,如学院的广播站,教室的黑板报、学校的宣传栏都要起到相应的作用。大力表扬校园内的“体育名人”,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
二、着眼课堂改进方法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保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经对学生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还是十分喜欢上体育课的,但是学生们并不喜欢简单统一、呆板无趣的传统体育课教育形式和方法。因此必须立足体育课这个体育锻炼的主阵地,改进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投身体育锻炼。体育教师应利用体育课有效的时间,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也可以介绍国内外体育界的名人趣事,营造一个热烈、轻松而富有秩序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理解体育课对学生对一个人成长的巨大帮助作用。针对个别学生的成见,要用实际的人体医学知识说明,体育锻炼能够消除因长期学习造成的大脑疲劳,是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习产生的压力,调节学生心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另一方面要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把体育游戏、体育舞蹈、韵律操等融入体育课,多引进现在社会中流行的体育元素和时尚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如近期流行全球的骑马舞,就完全可以引入体育课堂,师生共舞。同时还要多与学生沟通,对于一些体育差生,不要求他们要达到什么过高标准,或是赶上或超过其他同学,而主要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超越,只要他们有一点一滴的些许进步,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因材施教培养习惯
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比如工科院校对学生身体耐力要求较高,水利院校学生有游泳教学的需求,电力院校要求学生有攀爬技巧,地质矿业院校对学生身体也有特殊要求等。因此要从职业教育的专业特性和就业方向出发,根据职业院校学生不同培养目标为基本点,顾及职校生的年龄大小特点,通过一些具有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本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满足不同专业、工种对学生身体条件提出的特殊要求。例如机加工专业,它对学生的身体的要求侧重于上肢和腰部的力量,那么就要安排一些相应发展上肢和腰部的项目练习,使学生在操作机床时能适应岗位。又如在焊工专业体育教学中创新编排了“焊工操”,根据焊工专业的专业性质,根据学生身体要求编成的这套体操,有效地缓解了专业实习给学生身体带来的损伤,并且通过锻炼,使学生具备了更适合专业需求的身体力量。在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就应该结合今后的工作性质开设健美操等课程。而烹饪专业的学生结合就业环境,就要加强上肢及手部力量的锻炼和提高。
四、引导强化养成习惯
职校生有着“读书不勤爱活动”的特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都有好动好跑的天性,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但缺乏毅力和持久性。因此在实施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中,要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善于引导不断强化,使之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系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我校各系部的早操,都是由值班辅导员亲自检查记录督促。春季还安排有专门的达标运动会,秋季有田径运动会,冬季有绳类专项运动会、阳光长跑活动,系部之间有传统篮球赛足球赛,各系部组织有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比赛等活动。各系部还以班级系部为单位组织有“拓展训练”“快乐大本营”等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强化并不是不相信学生的自觉性,而是根据职校生自身的智力特点和自制力基础,有步骤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开展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需要经过21天的重复。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探索使我们得知,学生在学校期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惯性,像风车一样不停转动,不仅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勤于锻炼身体,也为学生就业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真正做到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