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2013-04-29杨健
杨健
摘要: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的教学方式来体现教育的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利用这一教学方式对高职英语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目前高职英语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尴尬地位,让高职英语专业有更好的人才质量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工作过程;教学过程;就业质量;社会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13-03
改革开放让中国改变经济的封闭现状,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流使得企业对英语人才需求激增。适逢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各个高校趁“东风”开设英语专业,培养英语人才以解决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直到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开始暴露高校现行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的缺陷。短暂的阵痛之后,高校开始反思,着手进行改革。至此,英语人才的培养已由量的积累转向了质的变化。在这些改革中,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改革是最具特色的,其培养的具备高职教育职业性特色的英语人才开始在人才市场中崭露头角。但市场的“火眼金睛”,还是透视出了这些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以及其背后的教学体系的缺陷。
一、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
与高等教育的發展历史相比,高职院校的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现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高职院校快速定位其教育的职业性优势,完善了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体系,改革在许多专业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是对于高职英语专业来讲,这样的改革成效并未充分体现在毕业生上,而是出现不少“问题”学生。
1.“眼高手低”式毕业生。“眼高手低”式毕业生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中最典型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与其心仪的岗位要求并不匹配,甚至达不到基本的能力标准。过高的期望、虚涨的自信心但较低能力让这类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成为企业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2.“眼低手高”式毕业生。“眼低手高”式毕业生也是存在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刻苦,毕业时的专业技能符合标准。但是在就业的时候,虽然十分满意这个岗位,却显得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不敢施展自己的才华,最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
3.“无特色”式毕业生。在人才招聘会上,我们总会看到一类毕业生简历上一清二白,经过招聘人员的轻轻一瞥就过滤掉,这些学生就是“无特色”式毕业生,是最普遍存在的英语专业的问题毕业生。这类学生的特点就是“大家会的我都会,大家不会的我也不会”,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核心能力,在就业市场中无竞争力。
二、基于工作过程对教学进行改革的意义
上述的三类毕业生存在问题都可以通过“工学对接”来解决。这里的工学对接指的是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工作过程,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变成工作指导过程,对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都有重大的意义。
1.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增加专业的就业质量。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优良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这两个参数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可直接有效地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在就业市场上受到企业的青睐,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增加专业的就业质量。
2.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工学对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工作场景,设置工作项目让学生完成,所以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和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应用外语的经验,并且这些知识和实践经验需定时更新以便应对新的教学任务。这样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意识,不断努力完善自己来适应新的教学形式的发展。
3.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相对真实的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使学生实现与岗位的“零接触”,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工作过程中因合作而产生的人际交往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让学生了解到工作岗位的人际关系。这些能力的提高无疑会给毕业生增加成功的有力筹码。
4.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模拟的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都是以地方经济实体为模版,所有的资源都是来自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依托企业真实的“岗位群”,并由行业专家协助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关行业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自然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改革意见
对于问题学生,无论是“眼”还是“手”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知”的问题。“眼高”、“眼低”是因为学生不知道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的要求,而“手高”、“手低”则是因为学生不知晓企业对岗位技能素质的要求。要解决“知”的问题,高校就要创造认“知”的环境,这也就决定了其教学过程要与工作过程实现对接,改革迫在眉睫。
1.课程体系。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英语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需要加入更多的实践元素,以拉近理论和现实的距离,将抽象的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成现实职场的职业能力。改革高职英语专业公共课程,使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非专业技能,包括计算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心理素质等。改革的方向应着眼于实用课程的设置、适度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辅助证书的培训。而改革高职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则应从课程设计、细化课程标准以及教材选取上下功夫,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2.教学模式(实训、设备更新)。“工学对接”要求日常教学模式要向实践靠拢,将英语课堂教学的“讲天下”独裁统治变成“实训顶起半边天”两分格局。在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构建实践教学实施环节体系,形成了课内实训、模拟仿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三个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分别在课堂、实训室和实习企业来完成。基于对工作过程的模拟,实行渗透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分学期逐层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3.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大多大力扶持理工科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在学校的地位较为尴尬:设备资源落后,甚至没有实训室。要实现工作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对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就势在必行。短期内,院校可以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借用其优势资源为自身教学资源的建设做参考和过渡。
4.教师队伍更新升级。高职英语教师入职前几乎没有任何行业经验,故而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势在必行。首先各高职院校应该为教师创造进修的机会,组织教师参加行业培训,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在行业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范围和程度,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在实践中的不足。另外企业的基层工作经验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到一线体验,这样才可以给学生带来第一线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工学对接”的教学改革摒弃了高等教育不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以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要求,针对高职英语专业的人才特点设计了新的教学体系。这种改革无论是对国家的人才储备、学校的未来发展、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的升级还是学生的前途命运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教学体系能否顺利实施也依赖于社会各个方面的通力配合。
参考文献:
[1]贺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五个对接”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2]郝关彦,郑洁.基于工作过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3]蒋宏.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
[4]李文娟,竭红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校本课题《高职英语类毕业生质量与适用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高职英语类毕业生质量与适用性研究(2012XB01-10),课题负责人: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