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净土法门的菩提心问题
2013-04-29韩立鹤
韩立鹤
摘要: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根本问题在于菩提心。作为大乘佛教来说,解脱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殊胜的菩提心。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之一,即净土宗也是大乘的宗派之一。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净土法门的修学也必定少不了菩提心的阐释和修学。然而从古至今,净土法门的菩提心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甚至于修学净土法门是否要具备菩提心,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试从对菩提心的阐释和对净土法门的分析这两方面,来对净土法门的菩提心做一理解和说明。
关键词:佛教;净土法门;菩提心
一、 菩提心的涵义的诠释
什么是菩提心?这是首先要界定的一个概念。通过检索,在《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共找到“菩提心”的词条12723处;《卍心纂续藏经》中共找到376处。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菩提心在佛教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佛教讲究“随机施化”,菩提心在不同的经论中涵义和分类都各不相同。从一般意义上来界定: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之心和下化众生之心。这个定义中包涵两层意思:第一,“上求佛法佛道之心”。所谓上求佛道之心,就是指成佛的关键,即圆满的般若智慧;第二,“下化众生之心”。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之心。综合以上两点,就是圆满无碍的菩提心。
二、净土法门与《弥陀要解》
菩提心的具体落实,必须以相应的法门的为依归。既然要分析净土法门的菩提心问题,就不能不对净土法门做一简要的分析和说明。
所谓净土法门,就是指倚仗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不断见思二惑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倚仗佛力”是净土法门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看来,“倚仗佛力”体现了浓厚的宗教关怀在里面,体现了彼岸世界对此岸世界的强烈呼唤,正如倚门而望的母亲对远方游子的深深牵挂。我们如果稍微转化一下思路,就会发现,与其说是阿弥陀佛加持众生,不如说是众生自己求光明、求觉悟的的过程。因此,虽然说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但修行者也必须通过念诵阿弥陀佛,净化自身,这样“自他不二”,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这也就是净土法门所说的感应道交的原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净土法门与其他通途法门的差别。所以,净土法门的菩提心问题也必然是另一番风景。
在净土宗的经论中,也有不少提到菩提心的。如净土宗根本经典《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又如莲宗九祖省庵大师著《劝发菩提心文》,强调菩提心的功用。但是尽管有经论的依据,净土宗对菩提心问题还是有很大分歧。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第一,强调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就可往生,不用发菩提心;第二则说菩提心是往生的根本,无菩提心不能往生。出现这两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对经典的理解方式不同。我们从净土三经的义理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无量寿经》的主旨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佛说阿弥陀佛经》则说:“一心不乱,念佛求生”。《观无量寿经》强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三部经各自不同的立场,强调的重心也不相同。因此,依不同的经典修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菩提心”的理解也就自然不相同了。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很值得思考,即《无量寿经》中讲五逆十恶不能往生,而《观无量寿经》则强调五逆十恶可以往生。既然两经被奉为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那么二者怎么会存在根本的矛盾呢?这个问题我们最后会做一解答。
其实,在净土宗里,很多大德们已经对净土宗的菩提心问题有了明确的回答。但是论说的方式可能有些特别,因此宝贵的思想就被埋没了。我认为蕅益大师对净土宗的菩提心问题早已有完满的回答了。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中,他强调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因此我们首先要对《弥陀要解》的内容做一分析。
在《弥陀要解》明宗分中,藕益大师概括了《佛说阿弥陀经》所阐发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大宗旨,即“信愿行”三资粮。藕益大师说:“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在这里,藕益大师对三资粮的关系作了一个重要的概括。首先,必须有信,信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信为道原功德母”。有信,才能启发往生的愿望和持名念佛的具体修行。所以,“信”是开启净土法门的钥匙,无信,净土法门自然难以存在。其次,有信可以启发众生真正的生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如果没有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有真信、正信,自然难以产生欣求脱离轮回的出离心。最后,由真信切愿必然导致持名妙行。持名妙行是真信切愿的自然结果,是思想落实于实践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由于持名妙行,自然获得信愿所有的全部功德。虽然信愿行三者存在先后的顺序,但在具体行持上又是三而一的,三者完全融入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信愿行自然具备,当下自然体悟心佛众三无差别,只待功纯,自然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面我们具体展开对三资粮的分析。
1.真信
在信资粮上,藕益大师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了三对范畴六个概念。对于信资粮从自他、理事、因果等方面,作了深入的阐发。
第一对范畴是信自与信他。藕益大师说:“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之物。我今虽复昏迷倒惑。苟能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己心中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彼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在这里,大师阐述了净土法门建立的依据,对于研究净土法门,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所谓信自者,强调了众生平等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观点。皆有佛性说,为众生成佛提供一个根本的理论依据。然而,处在污浊恶世的众生,往往背觉合尘,本来具足的佛性被五欲六尘所蒙蔽,假使众生一念回心,自然体悟自己与佛在本性上是无二无别的。因此,自信是众生得以解脱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在信自的基础上要信他。所谓信他,即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确有,同时相信世尊与六方诸佛绝无虚言。在这里,信他所彰显的便是净土法门的独特之处。信他者,即相信通过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力,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净土法门作为他力法门的殊胜之处。最后,信自与信他的结合,就是通过念佛,体悟自性与阿弥陀佛在佛性上无二无别。
第二对范畴是信因与信果。因果是一切法建立的原则和秩序。所以在此,藕益大师特别强调了念佛往生的因果原则。西方极乐世界之所以依正庄严,一句阿弥陀佛之所以功德无量,关键在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大誓愿力。如前说所,众生与阿弥陀佛在自性上无二无别,一句佛号自然契机契理。由深信、切愿、持名故,自然能得往生之果报。
第三对范畴是信事与信理。这对范畴是对前面两对范畴的总结与提升。在这里,藕益大师强调了理信与事信的圆融不二。告知念佛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真谛。具体来说,我们的一念心性就是法界理体,而西方极乐极乐世界是我们心性所现化的事法界。事依理成,理由事显。
2.切愿
发愿是净土法门的重要过程。在《要解》中,藕益大师为我们阐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发愿往生。他说:“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之净理应欣求。”这里大师从信入手,阐释了唯心所现的道理。一切外相皆是我们自心所幻现的,娑婆与极乐也是我们自性染污和清净所造就的。只要一念回心,自能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因此,所谓发愿,包括两个方面,即厌离心与欣求心,只有真正对娑婆世界发起厌离心,才能对极乐世界产生欣求心。对娑婆世界有所眷恋,虽念佛求生,但决定不会生起往生极乐世界的欣求心。另外,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绝对不是为了自己得解脱、得安乐。往生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一期成佛,从而能更好的度化众生。因此,在发愿中,也包含了自利理他的成分,也就是说念佛法门是大乘的修学,绝不是小乘法门所能期及的。
3.持名念佛
净土三资粮最后落实在一个“行”上,行是信愿的自然结果。这里,藕益大师把持名念佛作为导归净土的重要方法这种极其简便的方式体现了佛教说法的方便圆融,随类施化的思想特征。近代净土宗印光大师对此法大为赞叹。他说:“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
三、 净土法门的菩提心
通过对《弥陀要解》的分析,我们可以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信愿行三资粮齐备就是发菩提心的过程。具体来说,深信和切愿是行菩提心的具体表现。对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生起强烈的信心,就是与污秽的娑婆世界告别,自然是上求佛道之心。另外,净土法门强调往生的根本是要度化众生,因此也包含下化众生之心。这种强烈的宗教情怀就是愿菩提心的一种特殊表达。持名念佛是净土法门的修行方式。大德们强调念佛法门自然契合六度波罗蜜,念佛就是修六度,也就是行菩萨道。因此持名一法就是行菩提心的具体表现。
信愿行三资粮一而三,三而一。从修学次第上来看,必须由信发愿,由愿导行。从根本上来看,他们又是三而一的,即一句阿弥陀佛,自然包括信愿行三资粮。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念佛就是发菩提心的过程,菩提心就在念佛之中,而不是在外。这也提现了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根本的特色。
让我们回到刚刚所说的《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的问题,两者对于五逆十恶的态度是否矛盾?《无量寿经》强调十念往生,除五逆十恶。这里强调的根本在于菩提心,五逆十恶不能发菩提心,所以不能往生。换句话说,就是信愿行三资粮不齐备,所造成。因为缺少任何一个资粮,都不能成为菩提心,所以不能往生。《观无量寿经》强调五逆十恶也能往生,为何?因为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即信愿行三资粮齐备。所以五逆十恶可以往生。所以说,两经根本不存在矛盾,而且着眼点都在菩提心上。
综上所述,净土法门和其他大乘宗派一样,都是以菩提心为导归的。净土法门不是没有菩提心可发,只是其发菩提心的过程就是修学的全过程——行愿行三资粮齐备。(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弥陀要解,蕅益大师著。
[2]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著。
[3]净土宗教程,释大安,宗教文化出版社。
[4]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