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都市报副刊风格的转变及传播功能的拓展

2013-04-29陈红艳

青年文学家 2013年8期

摘 要:传统副刊偏重知识性、文艺性,新型副刊更趋向于强调新闻性、服务性和通俗性,当代都市报副刊的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风格的变化使副刊凸现了大众媒介监测环境、设置议题、协调沟通等功能,都市报副刊也因此成为报纸的最佳服务平台。

关键词:副刊风格;人本位;议题设置

作者简介:陈红艳(1977-),女,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及媒介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2

从1879年《字林沪报》的副刊《消闲报》问世以来,中国报纸副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期间,副刊不断地变革改进,其地位已经由原来的“报屁股”发展成为与新闻、评论和广告并列的报纸四大版块之一,副刊的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都市报等新一代城市报纸的崛起,副刊的种类异常丰富起来,与严肃端庄的党报副刊和知识性、文艺性强的晚报副刊相比,都市报副刊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都市报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得副刊在编辑策划上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可塑性极强,因此,都市报副刊比其他报纸副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更具有发展空间。

一、当代都市报副刊风格的转变

近年来,都市报副刊在“贴近市民、服务生活”的办报理念观照之下,在加大新闻含量、增强服务意识、凸现人文关怀等方面着力变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第一、信息含量加大,副刊成为新闻的承载体。副刊新闻化是当今报纸副刊的总体趋势,在以城市居民为对象、服务城市生活的都市报副刊中则体现得更为明显。以《楚天都市报》系列周刊为例,该报一周七天每天推出一个到两个周刊,每个周刊的第一版均是一个准新闻版,报道的都是所涉领域的最新动向及热门话题。副刊的新闻与新闻版不同,新闻版以消息和短通讯为主,而副刊新闻则多做成深度新闻、背景式新闻和综述式新闻。深度新闻在不失时效性的基础上更重视新闻的纵深掘进,并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从而更具有可读性。背景式新闻通过向读者提供各方面的相关材料,帮助读者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综述式新闻则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副刊的新闻化,不仅弥补了新闻版由于时效性强和篇幅的限制造成的深度新闻缺乏,增加了整张报纸的新闻信息含量,而且充分利用了副刊操作灵活形式多变的优势,精心策划组织报道,从而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与新闻版相互呼应,传递信息,是当前都市报副刊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第二、凸现人本意识,追求人文关怀。当前,以人为本的传播观已经成为新闻界的主导观念,都市报强烈的平民意识,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传播观念人本位的体现。都市报副刊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人文视野,多着眼于关注人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处境,揭示人内在的精神价值,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处处渗透着对人的尊重与体恤。例如,《楚天都市报》的《成长周刊》从“亲亲宝贝”到“小作家”、到“大学生”再到“白领”,《百姓周刊》从“朋友”到“让爱作主”、到“油盐夫妻”再到“晚霞”,通过记录普通百姓平凡而又多彩的生活片段、人生之路的成长经历、情感历程和心灵感悟,为老百姓画像、立传,从而更敏锐地捕捉社会生活的变化轨迹,反映普通人的进取精神和昂扬风貌。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思考人的生存意义,宣扬人的价值,赞美人的理性,追求世俗关爱,这正是新闻“以人为本”传播观的核心,可以说,当代都市报的人性化特色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其副刊的人文色彩。

除了传播内容的人性化,都市报副刊的人文色彩还体现在传播话语的平民化。都市报副刊在话语选择上是反权威的,反对任何话语霸权,强调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平等对话的权利,尤其善于使用市民的话语体系反映市民生活。由《华西都市报》的《街坊》副刊开创的“写市民,市民写”已经成为都市报副刊的一种流行范式,被许多报纸广泛采用。《楚天都市报》的“百姓故事”、《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都是都市报副刊话语平民化的成功典型。抛弃权威话语,肯定普通人的话语权,强调人的话语平等,也就是对人的平等地位的肯定,从本质上还是对人的个体本身的尊重与关怀。

第三、突出实用价值,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在实用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报纸副刊在审美的基础上突出实用性,是根据不同时代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而相应作出的符合时代潮流的调整。都市报副刊的服务意识源于其“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与其“人本”思想一脉相承。《华西都市报》根据读者和市场需求,曾先后开辟《生活服务》、《房地产天地》、《信息博览》、《医疗保健》、《人才劳务市场》等二十多种专刊;《楚天都市报》周刊不仅向读者提供日常生活各个方面的参考,如“一周健康提醒”、“消费警示”、“帮你打听”、“投资观点”,同时还开辟各种医学、法律等专家热线,及时解答读者疑难问题。都市报副刊的服务范围不仅涵盖了市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还深入到市民的内心情感世界,可谓无微不至。都市报副刊的服务意识不仅合乎都市报“市民意识”的真正内核——在传播领域中确立普通民众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体现了都市报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追求。

第四、都市报副刊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当代传媒呼唤“新闻本土化”的实质意义,也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都市报副刊恰好是充分反映本地长期形成的精神积淀和风土人情的最佳载体。《华西都市报》的《街坊》副刊以巴蜀农耕文化为底蕴,讲述巴蜀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和人情风俗俚语掌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成渝口头禅”、“成渝老照片”、“老茶客龙门阵”等栏目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川味。《楚天都市报》的《百姓周刊》中以武汉方言为特色的“汉味快板”、“汉货小品”、“汉味三句半”、“讲点把古”等栏目汉味十足,《回眸周刊》还有以楚文化为背景的“楚艺”、“溯源”、“乡风”、“名点”、“风光”等介绍湖北特色的栏目。《南方都市报》副刊则是南粤现代都市文化的典型代表,粤派文化的温婉风格中夹杂着商业气息。传承地域文化,是当代都市报的重要功能,在这一功能的实现中,副刊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

第五、重视与读者的互动,体现出强烈的“受众参与意识”。都市报副刊能够放下“舆论机关”的架子,以与市民平等的身份自居,重视与市民的对话,确实把普通市民看成新闻活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楚天都市报》为例,在都市报副刊中,处处可见市民的影子:开辟以市民为作者的版面和栏目如每日的“百姓故事”;邀请市民参与评说社会热点问题如《视点周刊》的“心声”;与读者谈心的栏目如《健康周刊》的“心灵对话”和“心连心茶馆”;反映市民呼声及相关反馈如《阳光周刊》的“聲音”;解答读者疑虑的栏目如《消费周刊》的“律师热线”;等等。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不仅可以激发读者的参与意识,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互动性副刊可以说是未来报纸副刊发展的总体趋势。

二、当代都市报副刊功能的拓展

随着当代报纸副刊风格的演变,副刊的功能也大大地拓展了。都市报副刊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凸现了大众媒介监测环境、设置议题、协调沟通等功能,并因此成为报纸的最佳服务平台。

新闻信息量的加大使都市报副刊具有传递信息、监测环境的功能。受众对环境的监测主要是通过获取外部信息来实现的,获取的信息越多越详细,监测度就越高。通常来讲,这一目的是通过阅读或收听收看媒介新闻来实现的。但随着副刊日趋新闻化、信息化,副刊也具备了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在新闻的广度、深度上还较新闻版具有优势,因此,通过副刊读者也可以了解和适应社会。都市报副刊由于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更可以充分地发挥其优势,较好地承担这一任务。

都市报副刊还具有设置议题、建构环境的功能。都市报副刊由于贴近大众生活,善于从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中敏锐地捕捉社会生活变化的轨迹,能够抓住特定时空条件下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各种灵活的形式吸引读者参与到报纸中来,因此能够有效地设置议题。《楚天都市报》一周七天的周刊,每个周刊的第一版基本上都是对相关领域近期的某一话题进行的深度报道,见报后这一话题自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另外,许多“给话题邀请读者参与评论”的版面如《视点周刊》的“心声”、《回眸周刊》的“对话”每期的话题都会引发一定规模的群众讨论,读者来稿无数。如“大学生休学创业”、“保护动物”、“青少年性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清明节网祭”、“医患纠纷、医院举证”等议题都曾纳入重要社会事件的范围,并在公众中引起较大反响。

都市报副刊还是沟通意见、协调关系的良好中介。前文提到的编读互动、读者参与以及反映读者呼声及相关反馈的副刊栏目都是沟通政府与社会、报纸与读者的纽带,通过沟通双方意见,最终达到协调二者关系的目的。另外,都市报副刊的平民意识之于创造大众文化,服务意识之于服务生活、引领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相当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宁.散步“街坊”——《华西都市报》副刊的文化品位[A].见:尹均公.聚焦华西都市报[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76

2、罗贤良.报纸副刊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

3、尹均公.聚焦华西都市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