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3-04-29鲍坚勇
鲍坚勇
摘 要: 教师通过案例反思,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反思者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文章在分析了案例反思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作用的基础上从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两方面探讨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开展案例反思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 案例反思 教师专业化发展 具体方式
案例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的有探索价值的例子进行研究、反思,从而找出其本质的问题进行总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案例反思有助于教师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一、案例反思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通过案例反思,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及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在日常案例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回顾,除再现教育情境外,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系统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种总结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案例反思一般都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师亲身经历的在真实情况下发生的故事或事件,事件发生在前,教师写作案例在后。在写作时教师要对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及自己当时在面对事件时的反应和处理事件时的思考做全面的回忆、梳理,在这一梳理过程中发现教育实践中微妙但十分关键的方面,跳出原来的教育情境,从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澄清和表达自己对教育教学的一些理解,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发展新的理念或以新的方式实现对原有知识的再现。这个过程的完成即实现了教师个人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在撰写教育案例时,要把案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常态下教师往往不注重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因此在评析教育案例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育实践问题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这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自愿学习,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觉自愿地学习教育理论,而且加深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案例反思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案例开发过程中,不断用现代教育理念、原则或方法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把研究的成果有效迁移到对相关教育问题的处理与探究中。在案例反思过程中,教师还积极开展案例讨论、共享,形成学术研究和探讨的氛围,在校本研究的模式中提高教科研能力。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位置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教师通过对自身实践的情况和经验进行反思,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研究能力,实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科研同步并进。案例反思直接指向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这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各种聪明才智,而且需要教师不断内省自己的工作行为,不断设计并调整,更不满足于对问题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热情,循序渐进,持久地开展并改进自己的工作。它的开展能对教师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引领教师向反思型、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自主型、创造型、专家型教师转变,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开展案例反思的具体方式
(一)教师个人备课、上课为主的自我案例反思。
教师自我案例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反思目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目的是思考反省和探讨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备课。教案应体现出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备课要与时俱进,及时去除陈旧的、过时的东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自己。①备课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②备活动,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历、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③备资源,主要包括备教材和备教具、学具。备教材是把握全册教材的内容、编写意图、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掌握每单元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和所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钻研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挖掘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具学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充分。④备学生,掌握学生身心特点、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同学生的“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精彩,给学生带来自信,更应关注这些因素的捕捉、提炼,这样既可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这些教学中的事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进行案例反思和共享。
(二)教师集体备课、相互探讨为主的案例反思。
学校充分运用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以老带新,互相促进,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可以安排每个年级相同学科每周必须保证一节课的集体备课时间,在集体备课时实实在在地一起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师个人备课后在每周固定时间的集体备课中进行说课,就教学单元的内容、目标及重难点进行细致的定位研讨,就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作较为详尽的探讨和交流。集体备课不仅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更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平台,是教师合作交流的载体。通过研讨,每位老师都将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吸收更多的营养,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样每位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集体备课在于实现资源共享,以便从繁琐的抄写中解脱出来,利用更多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教师积极相互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尽可能地完整地记录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教学所使用的教具,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等。听课的过程实际就是反思的过程,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因此,及时记录评点内容就尤为重要,这样会给课后的深入思考、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听课后要及时讨论,讨论是在听课后,授课者与听课者的及时交流研讨,这是研究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讨论最好是下课后立即进行,因为对教学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需要借助双方清晰的记忆。而且,如果不及时进行交流探讨而在日后重提旧话,那么对每天都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做不到在下课后及时讨论那么深入。
在案例反思中,教师通过不断对比、归纳、思考、领悟,建立一套独特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清晰的教育价值观,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使教育行为更科学、合理、有效。教师若经常案例反思,则能敏锐地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同类问题,并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案例研究的理论与实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沈君.教学案例分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C].南京师范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1,06.
[3]杨忠.案例研究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J].新课程教学案例,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