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鲍超与南阳武侯祠
2013-04-29张建丽
张建丽
摘 要:南阳武侯祠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旧址和纪念地,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自创立以来,就受到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各阶层人民的景仰与爱护,不少人不惜千里迢迢专程来宛进行凭吊祭祀,而路过南阳登堂膜拜者更是数不胜数。清末湘军将领鲍超就曾两次路过南阳,祭拜诸葛亮,并为武侯祠题诗赋咏。其题咏诗碑存立于武侯祠大拜殿前面,十分引人注目。
关键词:鲍超;武侯祠
[中圖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1
鲍超(1828—1886),初字春亭,后改“春霆”,四川夔州(今奉节)人,清末将领,湘军主干。道光三十年(1850)由行伍投靠广西提督向荣川勇营,咸丰四年(1854)以湘军水师哨官跟从曾国藩,屡升至副将。咸丰六年(1856)八月,奉湖北巡抚胡林翼命赴湘招募陆勇,号称“霆军”,成为湘军主力之一,转战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多次对抗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在祁门曾援救曾国藩。宿松、太湖之战,与多龙阿齐名,时有“多龙鲍虎”之称。鲍超亦因晓畅军事,深谙将略,屡著战功,同治元年(1862)授浙江提督。后镇压捻军,李鸿章上疏弹劾鲍超作战不力,被严旨饬责,鲍超遂请疾解兵归家。光绪六年(1880)授湖南提督,北上与俄罗斯议约。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中,调赴云南抗击法军,不久回籍。光绪十二年(1886)病逝。谥忠壮。
据清末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载:“(鲍超)英姿刚猛,身材七尺高,目光如岩下电,右臂为炮所伤,不便匕箸,未尝读书,军报口授有意理,牍尾用左手施行。”但他“驭军严而有恩,进必赏,退必诛,事不苛细,故得士卒死力而乐为用。”的超深受清政府的重用。
同治四年(1865)三月,鲍超所在部因不欲远征新疆,于湖北金口(武昌西南)哗变,遂奉命改赴广东,于嘉应州(今梅县)参与击灭太平军余部。太平军及余部失败以后,活动于河南、安徽等省的捻军仍继续同清军作战。同治五年(1866)正月,清政府仍授鲍超浙江提督,命督所部迅赴楚豫之交剿办捻军。鲍超奉命移师北征,久逐于鄂豫之间。八月同捻军大战于河南裕州(今南阳方城)、鲁山等地。在此期间,鲍超亲临南阳,驻马卧龙岗,拜谒武侯祠,深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感动,于是题诗卧龙岗:
“生长先生阵图侧,摩挲图思妙策。壮岁手提数万兵,转战东南灭强贼。十年狂寇一朝平,奉命移师更北征。龙岗驻马谒遗像,如闻鱼腹风涛声。抚碑载读出师表,臣节无亏瘁鞠躬。汉室将倾公再造,直轶轩皇与天老。”
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也叹吁自己转战南北十余载,镇压太平军、捻军的人生经历。
光绪六年(1880),俄罗斯窥视我国东北珲春,要挟清政府议约,边疆形势十分危急,在此紧要关头,清政府再次起用鲍超,授湖南提督,与大学士总督李鸿章、巡抚曾国荃会办海防,时超已乞病归家多年。鲍超即募湖南壮勇安边北上,驻防直隶乐亭(今属河北)。途中再次路过南阳,重谒诸葛草庐,感慨万端,又为武侯祠留下了《予转战频年越十数载再谒龙岗口占二绝》诗,其文为:
“渭沦日下速庚邮,决胜居然借箸筹。未读前后出师表,军情何敢诩奇谋。创略云平坦道开,草庐瞻拜我重来。安边仰仗天威肃,函复无尘扫俗埃。”
鲍超,湘军中赫赫有名的将领,一生沙场,血洗征袍,据说他威名所到之处,对手往往望风而退。当时湘军之名,朝野皆闻,鲍超这样的虎将,当然更是声名远播。他虽一生战功赫赫,却是一介武夫,不通文墨。故鲍超所作题咏对联等是否出自他的手笔,一向质疑者甚多。不过,他南征北战几十年,也算见多识广,特别对行军打仗有一定的经验,因此随手写些诗词抒发感慨是极有可能的。统揽碑文,其书法娴熟,笔势灵动,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
不是只精通文墨的文人们所能为的。而且作为一名军事名将,鲍超十分敬慕武侯,对后世祭祀诸葛亮的祠庙亦倍加尊崇与敬仰,因此每到诸葛武侯纪念地,他都前去祭祀拜谒,他曾去过自己家乡的白帝城,为白帝城留有“巫山峡锁全川水,白帝城排八阵图”的对联。
综纵鲍超一生,先后镇压太平军、捻军,这是其历史的局限。但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军事将领,在戎马倥偬之余,能够亲临南阳,拜祭武侯祠,不仅表明了鲍超本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南阳武侯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其祭咏诗文丰富了南阳武侯祠的文化内涵,为南阳武侯祠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今日南阳卧龙岗所存鲍超诗作碑,通高305厘米,宽83厘米,已成为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重要文物,也是这座千年古祠的历史见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