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救过《逃离德黑兰》的美国人

2013-04-29乔芊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伊朗人威廉姆斯德黑兰

乔芊

在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逃离德黑兰》中,导演和主演本·阿弗莱克演绎了这样一个故事:1979年11月4日,参与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民众冲进美国使馆,将工作人员劫为人质。6名美国人逃脱后,藏匿在加拿大使馆中,直到美国中情局策划了一个巧妙的逃生计划——营救专家托尼·门德斯以拍摄电影的名义潜入当地,将6人伪装成剧组人员,蒙混过伊朗人的重重搜查,最后乘飞机逃离德黑兰。

片中,由布莱恩·科兰斯顿扮演的美国中情局高层这样说道:“有6个人从后门逃了出来,英国使馆不管,新西兰使馆不管,加拿大使馆收留了他们。”

拿奖拿到手软的本·阿弗莱克或许没有预料到,这个细节伤害了大西洋彼岸一些观众的心。71岁的马丁·威廉姆斯(伊朗人质事件期间任英国驻伊朗大使馆一等秘书)看过电影后闷闷不乐,甚至有些愤怒。

近日, 这位英国老外交官在《每日邮报》上撰文澄清:他和使馆同事曾冒险帮助过美国人逃亡,电影中的说法是对真相的严重歪曲。他要告诉世人另一个版本的《逃离德黑兰》。

冒着被绞死的风险

1979年,伊斯兰革命席卷伊朗,整个国家陷入混乱。此时,威廉姆斯在德黑兰已经工作了近两年时间。大街上到处是人,伊朗民众愤怒声讨巴列维国王和西方国家。美国被伊朗人当作头号敌人,被称为“大撒旦”,而英国则是“小撒旦”。

1978年,学生们闯进英国大使馆放了一把火。当时,威廉姆斯就在里面,好在没有人员伤亡。使馆还会定期收到匿名的威胁信。

1979年11月9日,当得知有一群人冲进美国大使馆时,威廉姆斯并不意外,只是不知道会持续多久。

第二天下午5点左右,威廉姆斯才知道,有几个美国人逃了出来。威廉姆斯决定去找他们。威廉姆斯开着橙色的奥斯丁马克西小汽车出发了。那辆车是1977年威廉姆斯跟妻子苏从英国一路开来的。它非常显眼,全伊朗只有一辆,背后还有个“GB”(Great Britain)的贴纸。

信息员戈登·皮里开着使馆的路虎车跟在威廉姆斯后面。威廉姆斯既不确定逃出了几个人,也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儿,只有个大概的方位——德黑兰西南部,一个对威廉姆斯来说完全陌生的区域。

威廉姆斯一行找了半天,但一无所获。他们不敢询问当地人,担心落在伊朗人手中。大约30分钟后,威廉姆斯从公共电话亭打电话回使馆,那一头的声音很陌生,讲的是波斯语。威廉姆斯猜测,使馆被伊朗人占领了。看来没有人能帮助威廉姆斯了,只得靠自己。威廉姆斯挂断电话。大街上空旷了很多,天色也暗下来。

好运终于降临。6点一刻左右,一个美国人透过窗户发现了威廉姆斯一行的车。他们一共5人,三男两女。第6个人是自己摸到瑞典大使馆,藏了10天之后加入到大部队里的。这个情节电影里也没有。

他们钻进车里,显得十分不安,随身只带了几个包。威廉姆斯记得自己的车里坐了两个人,戈登的车里3个。他们想弯下身子蜷在车里,威廉姆斯说不要,因为那样反而更惹人怀疑。

最安全的方案就是去威廉姆斯家,位于城北的英国使馆住宅区。威廉姆斯给妻子苏打电话,好让她有所准备。她吃了一惊,但作为外交官的妻子,也习惯了。

两辆汽车驶过城区,尽量不表现出任何异常。沿途遇到武装路障,就绕道而行。危险触手可及,几个人一路上都提心吊胆。

如果落在伊朗人手里,他们会以间谍的身份遭到逮捕,被当众处决,甚至吊死。这是性命攸关的时刻。

万幸,车一直开着,没有被拦下。

伊朗军队搜查到门口

安全抵达使馆住宅区后,紧张的气氛舒缓了许多。

威廉姆斯把他们带到家中,苏和戈登的妻子玛利亚已经煮好通心粉,掺着火腿、蘑菇和番茄酱——威廉姆斯至今还保留着那份食谱。

《逃离德黑兰》
1979 年11 月4 日,参与伊朗革命的民众攻进美国驻伊朗德黑兰大使馆,将工作人员劫为人质,超过50 名人员被关押,但有6 人逃脱,并躲在加拿大驻伊朗大使家中。本· 阿弗莱克饰演的营救专家以拍电影的名义孤身进入伊朗境内,成功将6 人带回。本片获第85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本3 项大奖,本· 阿弗莱克身兼导演和男主角。
伊朗人质事件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伊朗暴发伊斯兰革命,君主制被推翻,革命领袖霍梅尼成立伊斯兰共和国, 号召人民向为巴列维国王提供庇护的美国政府示威。1979 年11 月4 日,伊朗人占领美国大使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为人质,6 人逃脱。1981年1 月20 日,里根击败卡特就任美国总统不久,人质获释。这场危机长达444 天,美伊就此开始长达三十多年的紧张对峙。

他们开了葡萄酒和啤酒庆祝暂时的胜利,但心里的石头并没有放下,他一直在想着怎么安顿他们。午夜之前,威廉姆斯得到确切消息,使馆已经被占领。

隔壁的一套空房子正好派上用场。苏为他们铺好床,准备了干净的衣服。威廉姆斯让他们待在房里,拉上窗帘。

此刻,城里正是一片混乱。政府名义上还存在,只是力量相当有限,作用也不大。对暴力的恐惧如影随形,很多西方国家的使馆,包括英国使馆在内,都受到威胁。

在这危险关头,威廉姆斯们竟然收留了5个魂飞魄散的美国人!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确定是该走还是该留。

住宅区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到处都是伊朗人,被发现的概率一点也不低。可威廉姆斯绝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像电影里描写的那样。

那天夜里,伊朗军队来搜查住宅区。他们在门口被伊斯坎德尔·汗拦了下来。伊斯坎德尔·汗是住宅区的警卫队长,曾在英属印度军队服过役。他告诉伊朗军人,这一带没什么好搜的,就打发他们走了。但他们很可能还会回来。

于是,威廉姆斯决定,第二天带美国人转移。他们找到一个在美国大使馆供职的泰国厨师的地址。等到天一黑,威廉姆斯就带他们上路了。

11月10日,威廉姆斯再次协助他们转移。这回是送到约翰·薛顿那里,他是加拿大使馆的高级官员。6个人中,4人住在约翰·薛顿家,另外两人住在加拿大大使肯·泰勒家。这是威廉姆斯们最后一次参与营救。之后,听说他们靠加拿大护照离开了伊朗,已经是1月底的事情。

威廉姆斯的人还跟另一组被困在伊朗外交部的美国人保持联络。考虑到人质的处境恶劣,威廉姆斯送去巧克力、糖果、杂志、洗浴用品和干净的衣服。

半虚构的纪实题材

看到电影里那一段不实的“指责”,威廉姆斯非常气愤。在他看来,哪怕只是交代一句,威廉姆斯确实提供了援助。

威廉姆斯表示,“你可能会说,何必呢,一个电影而已嘛。可问题在于,了解真相的人并不多。”连他自己的同事们都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至于本·阿弗莱克和他的团队,包括制片人乔治·克鲁尼为什么要这样贬损英国人,威廉姆斯实在想不通。如果电影把威廉姆斯和其他英国人的故事编进去,显然会更有戏剧张力。

《逃离德黑兰》声称是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却用好莱坞的惯用手法做出这种篡改,实际上是毁坏了英国外交官的名誉。

威廉姆斯还是说,这是一部杰出的娱乐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是当之无愧的,但终究是个半虚构的纪实题材。选择这样的视角,显然是为了更方便把CIA塑造成英雄。反正好莱坞也不是第一次用他们的英雄拯救世界了。

威廉姆斯想起小时候,有个校长曾经评价过美国的战争片,说它们总是给人一种印象——美国人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就打赢了二战。

这一次,它关系到威廉姆斯,那个亲身经历了事件全过程的人。威廉姆斯只是担心,电影会被当成最终的历史来看待。

事实并不是那样。把真相公布出来,才是正确的。

猜你喜欢

伊朗人威廉姆斯德黑兰
疫情来袭,伊朗人抢购姜黄藏红花
路易斯·威廉姆斯最佳第六人
双重魔咒 杰伊·威廉姆斯 JAY WILLIAMS
认识了
最佳第六人路易斯·威廉姆斯
德黑兰高楼失火坍塌
空气污染严重伊朗首都德黑兰学校放假两天
伊朗人激烈争议内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