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军事词语词义泛化的认知方式
2013-04-29刘树德
摘 要:多义词是一词多义,而词义引申是发展一词多义的重要途径。莱考夫指出“不同的认知模式之间和同一个模式中的不同成分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由此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同一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示处在这种相互之间认知关系中的不同成分。”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原则的基础上,体现的是不同认知域(源头域和目标域)两个元素的相似性。
关键词:军事词语;词义泛化
作者简介:刘树德,男,辽宁省庄河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1
一、词义的隐喻认知方式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虽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基本上都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进行研究的。自从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学者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隐喻通常涉及四个方面:源头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每个隐喻都有一个源头域、一个目标域以及一个从源头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隐喻在人类的语言中普遍存在。4一方面,人类通过隐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抽象事物的特征;另一方面,人类通过隐喻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隐喻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是词义引申的重要方式,在现在社会各领域应用地特别广泛。
例1:“拉开战幕开战”、“鸣金收兵,落下战幕”和“国足首战不敌巴西”。
例2:“八强鏖战,短兵相接”、“中国男乒打了一场硬仗,攻下韩国队”。
例3:“解甲归田”、“万里长征”、“下岗”。
例4:“动员”、“枪手”、“打游击”、“川军”。
例5:“轮流值班”、“快马加鞭”。
二、军事用语普泛化使用的方法
借用汉语中的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我们往往能够将军事词语巧妙地运用于全民族用语中去。而比喻、比拟、引申和借代,则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军事用语就是通过这些简单的汉语修辞手法,实现了向全民族用语的普及和泛化。
(一)比喻。如词汇有“金戈铁马”“破釜沉舟”“铿锵玫瑰”等,如句子“美国犹如大象,陆地我最大,我想去谁的地盘就去谁的地盘,只允许我发威去甩你或者踩你。”
(二)比拟。如:“他是爆破组的组长,提着一支打钎的大锤,面对大山充满豪情地说:‘用我铁拳头,一定能把你改造好”。这样就使情与景相一致了。
(三)引申。如“既克,公问其故”,“伯牛有疾,子问之”,“淑问如皋陶”,“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再如“掉链子”,原指“车辆的链子脱落,不能使车辆正常使用”,现引申为“在关键时刻,任务没有完成”。
(四)借代。如布衣:语出《战国策~赵策》:“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
三、军事词语词义的具象思维
由于语言交际受到相互竞争的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的制约,人们选择了具有突显性和相邻关系的部分代替整体,或者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词语进行交际。由此,隐喻形成的汉语军事词义就得到进一步发展引申。在军事文化领域,有着大量的军事词语,而军事词语又能够派生出很多,这为全民族用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使得我们对汉民族思维的方式方法,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解。语言是用来构建和交流意义的,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口。11军事词的隐喻认知反映了全民族用语向其他生活诸领域延伸和发展,即以军事类比其他,通过具象的战争经验来认知、表达其他抽象的事物。具象思维是一种从不同事物中发现相似点的认知方式,是从已知事物中去认知事物间的相似性。12汉民族的具象性认知思维广泛地体现于军事词中,如“枪支弹药”,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就可想象出它是作为一种武器时所具有的作用,能够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例如:“请你靠边稍息吧。”
这里的“稍息”,本来是休息的意思,在这里被赋予不要发表主观臆断的意思。军事词语就是通过这些特殊的用语,简单快捷地表达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为军事词语普及和泛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人会说,战争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没有准确的战略概念,依然不乏伟大军事家的辉煌战例。这些人显然忽略了更频繁出现的失败的战例。尤其没有认识到,随着战争机器的日益高能化,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从战败中总结经验的机会,战争不再是持久的或拉锯式的,而是瞬间开始、瞬间结束的。听见炮声不再意味着战争的开始,而可能意味着战争的结束。换句话说,战争其实在炮响之前早已经开始,只不过大部分战争过程是在人们的头脑和电脑中进行的战前思考和根据战前思考的结果而做的战前准备,战前思考和战前准备已经是战争的主要构成部分了。在早年也有战前的思考,但那时的战前思考对战争成败的决定性从没有像现在这么高过!我们接着往下推演,战前思考靠什么?就是靠运用一个一个的概念。因此,就如同战前思考对战争成败的决定性从没有像现在这么高过一样,早年的战前思考对概念的质量要求从没有像现在这么高过,早年的战前思考对概念所代表的现象的精确性的要求从没有像现在这么高过。
军事词语的发展变化在全民族各行业语言里体现得特别分明,这反映出军事词语的特别含义。人类在不断地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在相互的斗争中,军事词语得以迅速发展和深化,逐渐形成并固定。今天,我们深入地研究汉语军事词,完全可以揭示军事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0-165.
2、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学林出版社,2001
4、石永强.谈谈军事高科技术语的翻译[J].语言与翻译,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