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语文素养助学生成才

2013-04-29罗君

成才之路 2013年8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思想道德习惯

罗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素养”成了《标准》的关键词。本文就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两个方面,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实例,谈谈个人看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从语文教学中受到思想道德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个观点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公认,并由广大语文教师付诸实践。然而,从目前社会上、学校中青少年暴露出来的问题来反思,思想道德教育这个主旋律并不尽如人意。其中原因虽然很多,但语文教学自身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依然不容忽视。我们要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一载体,加强对现有在校学生的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之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建设者。

苏教版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介绍司马迁的生平事迹时,可以着重强调司马迁写《史记》足足用了十三年,在这期间,他曾为李陵辩护而获罪下狱,还惨遭宫刑,但他忍受奇耻大辱,坚持著书,终于为中国留下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光辉著作。又如,介绍司马光生平时,突出他花了整整十九年时间主持编写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为此,他“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简牍盈积,浩如烟海”,可见工程之大,用力之勤。另如《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梦圆飞天》《二泉映月》《郑和远航》《秦兵马俑》等课文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教育。

特级教师陈志聪说:“语文课必须而且完全可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爱江山多娇的祖国,爱人才辈出的祖国,爱语言优美的祖国,爱具有优秀民族特点的祖国。”可见,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而且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个性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健全人的个性。而个性心理素质是指个人的心理面貌,也即个人的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中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在听话、说话、阅读、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意志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习惯和性格。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学生培养成《标准》里提出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开始,而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坏。很难想象,一堂支离破碎、干涩枯燥的语文课能够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受到严重的削弱和挫伤。久而久之,也就会使其学习劲头消失殆尽。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努力做到:激情洋溢地导入课文;别有钟情地介绍作者;字斟句酌地点拨、讲析;扣人心弦地述说、总结;即使是板书,也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长期坚持这样做,就能赢得学生的“顶礼膜拜”,学生听课也会有“如沐春风”之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会滋生暗长。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没有哪种灵丹妙药可使学生变得聪明。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发挥大脑的最佳功能状态,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值得研究,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自我控制、永恒勤奋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在平时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写字、说话、作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踏踏实实的习惯,在课堂上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的习惯,在课外做到广读、多背、勤摘、勤写、重积累的习惯,读书感悟涵咏、尽情尽兴地评点鉴赏的习惯。

心理学告诉我们:激情、热情、兴趣以及愉悦的心境都是能促使学生学好语文的高级情感。这一情感时而汩汩滔滔,激荡澎湃;时而舒徐疾驶,稳定有力。对于处在少年时期的小学生,我们教师必须像一位责任心强的驾驶员,不失时机地给他们“补气”“加油”,让他们始终朝气勃勃,从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心理意志。

语文学科作为各科之母,它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工具性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充分发挥其优势,遵循学科规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个性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思想道德习惯
上课好习惯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