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标准体现了利于学生发展成才的亮点

2013-04-29牛彦彦

成才之路 2013年8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言文字语文课

牛彦彦

2003年以来,经过多年准备,4年修订,2011版新的课程标准于2011年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此次,教育部印发了语文等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正式的课程标准。(以前教学大纲是“试用稿”,改革后的课程标准是“实验稿”。)

一、本次重新修订的宏观体系

基本定位: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课程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规律,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基本思路:稳中求进,变中有度,校正偏差,谋求发展。“稳”主要体现在,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划,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体现在四个“不变”,一是课程标准的机构框架和设计思路不变,二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不变,三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變,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变。“变”主要是对实验稿进行积极的、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使概念表述更准确,阶段目标更明确,评价体系更科学,实施细则更具体。

核心内容: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核心方式是必须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

二、准确定位课程性质

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首次将“语文”改为“语言文字”,含义清晰,便于操作。

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一是人们语文生活的常识,能力在先知识在后。例如学前或一年级学生会说“爸爸凶得像老虎一样”,但其并不知道是比喻句。二是工具性从静态走向动态,推动语文课改深入。从静态的陈述性语文知识(如拼音、汉字、标点、内容、背景等)到动态的技能性程序知识(语感、朗读、写作、交际等)的有机结合,形成静态的知识型工具观和动态的能力型工具观。

三、适当减负,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进一步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例如小学识字写字,过去一二年级会认1600个—1800个字,会写800个—1000个字,现在减少为会认1600个字,会写800个字。低中年级适当减少写字量,高年级相应增加写字量,总量不变。

针对目前学生书写的普遍下滑,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的规定。如在“写字”教学建议中增加了关键性的“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倡导“自然的朗读”

“有了语音,书面才有活力”“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修订版在各学段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一是指有感情的朗读要贯穿于各个学段。二是朗读的功能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三是朗读操作的具体要求“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抛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特别注重学生读书。“语文学习必须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针对学生不读书、少读书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五、从“创造性理解”走向“正确理解”

阅读教学在教学建议部分把以前“创造性理解”改为“正确理解”,直接影响到“教什么”的关键问题。

一是要守住底线,规避教学的盲目性。课程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统整,课程的本质是教学内容。

二是要立足教材,减少教学的随意性。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语文教学“工具性”失重,语文教学不重视文本、不尊重文本,课堂上出现了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使大部分语文课成了品德教育课。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陈先云教授认定 “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要加强课程改革,必须认真钻研文本教材。

三是呼唤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目前,由于我们对课程标准的导向把握不准,对教材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语文教学否定传统,刻意求新;弱化基础,追求形式;忽视指导,放任自流;把“对话”庸俗化为“问答”等。

六、多元化多角度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

写作教学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将“更多地直接接触教材”改为“多读多写,日积月累”。体现多写字,多写文章。在教学建议中明确“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的重要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对话”加入“编者”维度,十年课改以来,“教学对话”由一个新鲜的名词逐步转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修订版再次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总之,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坚持正确的方向,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成才与发展。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注重积累、感悟、实践和综合学习。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体现学科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对当今语文教学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言文字语文课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可怕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