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2013-04-29马翠青

2013年8期

作者简介:马翠青(1984年),女,汉族,山西省临汾人,会计师,本科,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临汾尧都有限公司。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但由于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观性等局限性,经常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冲突,甚至为粉饰财务报表留下了空间,蒙蔽信息使用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活动复杂性的加剧,或有事项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以及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故本文从具体研究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确认、计量的应用出发,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关键词:或有事项;预计负债;企业内部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作为特殊的不确定事项,已越来越普遍地出现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充分地披露或有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使报表使用者获得更加充分、详细的相关信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

一、或有事项概述

或有事项定义:

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对于企业而言,一项或有事项的发生其结果可能形成一项或有资产或者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二、有关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

(一)或有事项确认的条件

1.或有资产。或有事项形成的或有资产,一般情况下不确认为资产,只有在企业基本确定能够收到的情况下,才能转变为真正的资产,从而予以确认。

2.或有负债。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时,企业应将其确认为负债,并作为预计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一是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二是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三是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或有事项计量主要涉及的三个问题

或有事项的计量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最佳估计数的确定;二是预期可获得的补偿的处理;三是预计负债的计量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

三、谨慎性原则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合理性

谨慎性原则的合理性体现在当企业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时,会计人员会保持必要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确认一切可能的损失,避免高估任何可能的收益。

(二)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本文认为谨慎性原则的弊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谨慎性原则具体操作比较繁琐,耗时耗力,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成本高效益低现象,愿意完全采用的企业数量不多;

2.谨慎性原则只是针对某一时间段上而言的,对于整个会计期间则很难体现。许多上市公司视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谨慎原则的取舍来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

四、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确认、计量的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相冲突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谨慎性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对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同时,谨慎性要求会计人员对可能的风险做出估计并计量,则难免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念。由于不同的会计人员其职业素质水平的差异,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样就削弱了核算的真实、客观性,与可靠性相冲突。

(二)计量依据不客观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或有事项的计量依据不够客观、缺乏硬性的规定,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因自身素质和职业判断水平不足,误用甚至滥用会计估计致使计量失真。

(三)或有事项的披露过于保守

许多企业在实施或有事项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对或有事项的披露缺乏规范性和充分性。实际操作中我国上市公司总体上没有严格遵照准则的规定对或有负债进行披露。

五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应用谨慎性原则。

由于谨慎性在或有事项确认、计量中与可靠性相冲突,所以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就应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来缓解其冲突。

第一,我们应明确二者的使用顺序。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可靠性居于首要地位,牢记谨慎性必须在维护可靠性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

第二,要注意谨慎性的适度运用。“适度”的把握有赖于工作人员准确的职业判断,需要其正确理解和把握谨慎性原则的精神实质与制约因素。

(二)提高或有事项确认的客观性、合理性。

一方面建议将或有事项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加以明确化、细致化。使会计人员在确认或有事项时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另一方面要谨慎使用会计估计。

(三)增强或有事项披露的充分性。

在会计报告中,会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披露,还要充分揭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风险,依据谨慎性原则,应在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1)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企业应对财会人员普及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本着对广大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坚守会计法则,不以上级主管的意志为转移。(2)加强企业管理层对或有事项披露意识。首先,企业应及时并完整地披露或有负债,树立危机意识,不能采取回避态度。其次,充分披露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及形成原因。最后,谨慎对待或有资产的披露。或有资产作为一种潜在的资产,不符合资产确认的条件,因而不予确认。(3)企业可以实施网络化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对或有事项相应的会计核算能够按照规定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流程自动处理,使得违规操作等不规范的会计行为可以自动被杜绝。①

2.加强外部对企业或有事项披露的监督。证监会和交易所在市场监察工作中可采取积极有效的监管应对措施,加强市场监控,对交易异常状况及时采取询问交易席位、市场监控,必要时可向市场公布有关情况。

总结

本文分析了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即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相冲突、计量依据不客观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以及或有事项的披露过于保守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使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中得到合理且充分的运用。

(1)正确应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质量信息要求中,可靠性居于首要地位,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可靠性原则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同时,强调谨慎性的适度应用。

(2)提高或有事项确认的客观性、合理性。一方面建议将或有事项准则规定的确认条件加以明确化、细致化,使得会计人员在确认或有事项时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要谨慎使用会计估计,防止对或有事项的确认与计量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3)增强或有事项披露的充分性。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对企业或有事项信息披露的监督,使得企业管理层及财会人员充分认识并及时、合理的披露或有事项。(作者单位:山西煤炭运销集团临汾尧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2006.

[2]刘海云.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确认与披露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06(2):55-61.

[3]张益民或有事项披露问题的探讨[J] 现代商业,2008 (27)15-18

注解:

①邹红霞.对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的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2009 (10):85-89.